气虚什么意思
气虚是中医术语,指元气不足致多种功能减退出现虚弱证候,现代医学涉多方面功能低下。常见全身表现有精神萎靡等、脏腑功能相关表现如呼吸系统气短等、消化系统食欲减退等。成因包括年龄(小儿脏腑未健全、老人脏腑衰退)、生活方式(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疾病(慢性疾病耗正气)。调理预防包括饮食吃补气食物、忌刺激性食物,运动选适度方式,生活作息规律,小儿注意合理喂养等,老人注意保暖、选舒缓运动、定期体检治慢病。
一、气虚的定义
气虚是中医术语,指人体的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减退,从而出现一系列虚弱的证候。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涉及机体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方面功能的低下状态。例如,从能量代谢方面,可能表现为机体产热不足、能量供应相对匮乏等;在免疫功能上,可使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等。
二、气虚的常见表现
1.全身表现
精神状态: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即使经过适当休息也难以恢复。这是因为气不足无法充分推动气血上荣于脑,导致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出现精神欠佳的状态。例如,一些气虚的患者会整天无精打采,做事提不起劲。
面色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气对血液有温煦和推动作用,气虚时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不能使面色保持红润,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的情况。
2.脏腑功能相关表现
呼吸系统:气短、懒言,说话时声音低微,呼吸浅短。气有推动呼吸的作用,气虚则推动呼吸的力量不足,所以会出现气短、懒言的表现。比如,轻微活动后就会感觉气喘吁吁,说话声音很轻。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大便溏稀等。气能推动脾胃的运化功能,气虚时脾胃运化无力,就会出现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像有些气虚的人吃饭很少,吃一点就觉得肚子胀,大便总是稀软的。
三、气虚的成因
1.年龄因素
小儿: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元气相对不足,容易出现气虚情况。比如新生儿,其各脏腑功能尚不完善,气的生成相对不足。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发育,但如果喂养不当等,也可能导致气虚。
老年人: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的生成、运行等功能都逐渐减弱,容易出现气虚。随着年龄增加,脾胃功能减退,气的运化来源减少;同时,肺气、肾气等也会逐渐亏虚,从而导致整体气虚。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等,会损伤脾胃,影响气的生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的来源不足,导致气虚。例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由于摄入营养不足,容易出现气虚。
过度劳累: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耗伤正气。过度劳累会使气的消耗过多,而气的生成相对不足,从而导致气虚。比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或者长期高强度用脑的上班族,容易出现气虚表现。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的推动功能减弱,也容易引起气虚。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缺乏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气的功能发挥受到影响。
3.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糖尿病等,会长期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虚。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咳痰,耗伤肺气,从而出现气虚表现;糖尿病患者长期代谢紊乱,也会导致气阴两虚等情况。
四、气虚的调理与预防
1.饮食调理
适宜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山药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煮粥、炖汤等食用;小米,小米能健脾和胃,有助于气的生成;鸡肉,鸡肉有温中益气的作用,可炖汤或炒菜等。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过于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加重气虚。例如,冷饮、油炸食品、辣椒等应适量食用或避免食用。
2.运动调理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散步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太极拳和八段锦则能调节身心,锻炼脏腑功能,有助于补气。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作息调理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身体修复和调养的重要时间,规律作息有助于气的生成和恢复。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熬夜会耗伤正气,加重气虚。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气虚:小儿气虚时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同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外感邪气加重气虚。
老年人气虚:老年人气虚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为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受寒容易加重气虚情况。在运动方面要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并且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疾病,预防气虚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