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与鼻炎有什么区别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炎症,发病部位在鼻窦,按病程分急、慢性,症状有全身及局部表现,诊断靠鼻内镜和鼻窦CT,治疗分药物和手术;鼻炎是鼻腔黏膜及下组织炎症,发病部位在鼻腔,按病程分急、慢性,按病因分变应性等,症状有局部表现,诊断靠鼻内镜等,治疗分避免过敏原和药物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相关疾病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发病部位在鼻窦。多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也可因鼻窦结构异常、过敏等因素诱发。
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发病部位主要在鼻腔。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过敏原刺激(花粉、尘螨等)、职业环境因素(化学物质刺激)等。
二、症状表现
鼻窦炎: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可出现发热、畏寒、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局部症状主要有鼻塞,多为持续性,因鼻窦黏膜肿胀及分泌物阻塞所致;脓涕,量较多,可为黄色或黄绿色;头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鼻窦炎症引起的头痛部位不同,如额窦炎常表现为前额部周期性头痛,晨起后开始逐渐加重,午后减轻;还可伴有嗅觉减退或丧失等。
鼻炎: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局部症状主要是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一般在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流涕,清水样涕多见于过敏性鼻炎,感染性鼻炎可为黏液性或脓性涕;打喷嚏,过敏性鼻炎常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数量较多;部分患者可伴有嗅觉减退,但一般程度较轻。
三、病程与分类
鼻窦炎:按病程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及时治疗预后较好;慢性鼻窦炎病程≥12周,常由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鼻腔结构异常等因素导致,病情易反复,治疗相对复杂。
鼻炎:按病程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即普通感冒的鼻部表现,病程较短,一般1-2周可自愈;慢性鼻炎又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多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等引起,病情时轻时重;慢性肥厚性鼻炎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黏膜增厚,病情相对顽固。按病因分为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等,变应性鼻炎与患者的过敏体质及接触过敏原相关,非变应性鼻炎则由非过敏因素引起。
四、诊断方法
鼻窦炎:主要通过鼻内镜检查观察鼻腔内情况,可见鼻窦开口处黏膜肿胀、有脓性分泌物等;鼻窦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鼻窦内的炎症情况,如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等,有助于明确鼻窦炎的部位和程度。
鼻炎:鼻内镜检查可观察鼻腔黏膜的色泽、形态等,变应性鼻炎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尤为明显;过敏原检测对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明确患者的过敏原,帮助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感染性鼻炎,可通过鼻分泌物涂片及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鼻窦炎:急性鼻窦炎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如明确有细菌感染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肿胀)、黏液促排剂(促进鼻窦内分泌物排出)等药物。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鼻窦结构异常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也是先尝试药物治疗,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鼻内镜手术治疗。
鼻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然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口服或鼻用)等药物治疗,也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原脱敏治疗)。非变应性鼻炎则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鼻炎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职业性鼻炎避免接触职业性刺激因素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鼻窦炎和鼻炎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鼻窦炎可能更容易出现发热、咳嗽等全身症状,且儿童鼻腔黏膜娇嫩,在治疗时需选择相对温和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儿童鼻腔黏膜。儿童鼻炎中变应性鼻炎较为常见,要注意排查儿童的过敏原,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儿童外出等。
孕妇:孕妇患鼻窦炎或鼻炎时,用药需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例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在孕期使用需权衡利弊,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鼻炎患者同样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可通过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鼻窦炎或鼻炎的治疗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老年人鼻炎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鼻炎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