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怎么办
首先判断周围环境安全后确认患者意识和呼吸情况,然后启动急救系统进行心肺复苏,成人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儿童和婴儿有相应按压要求,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有不同方法,AED到达后按提示操作,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急救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判断环境与患者情况
1.首先要迅速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确保自身及患者安全后,立即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确认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如果没有反应,说明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2.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可通过看、听、感觉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及有无呼吸气流等方式,一般在5-10秒内完成判断,如果没有呼吸或仅有喘息,提示心脏骤停。
二、启动急救系统并进行心肺复苏
1.启动急救系统
如果现场有其他人,应让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为120),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
对于儿童(1岁-青春期前),如果是单人心肺复苏,先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每进行5个循环(约2分钟)后再检查患者情况;如果是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例为15:2。对于婴儿(1岁以下),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左右,约4厘米(婴儿),通气时采用口对口鼻通气。
2.进行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是患者胸部中央,即两乳头连线中点。对于成人,用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交叉抬起,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胸外按压的作用是通过按压产生人工循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对于儿童,按压部位与成人相似,但用一只手或双手按压均可,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厘米(儿童),频率同样是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婴儿则用两手指按压,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频率100次/分钟-120次/分钟。
3.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对于心肺复苏至关重要。对于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颌,使气道畅通。对于婴儿,采用改良的仰头抬颌法,避免过度后仰导致气道梗阻加重,用一只手放在婴儿的前额,轻轻向后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颌。
人工呼吸时,对于成人和儿童,每次通气时间应超过1秒,且保证胸廓起伏,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约500-600毫升,避免过度通气。对于婴儿,采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吹气量以看到胸廓起伏为宜。
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当AED到达现场后,按照AED的语音提示操作。首先打开AED电源,将电极片按照图示粘贴在患者胸部相应位置,一个电极片粘贴在右锁骨下胸部,另一个粘贴在左乳头外侧胸部。
2.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如果提示需要电击除颤,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时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一般进行5个循环(约2分钟)后再评估患者心律等情况,决定是否再次进行除颤或继续心肺复苏等操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心脏骤停原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溺水、窒息、严重感染等有关。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特别注意按压和通气的力度和频率,因为儿童的骨骼肌肉等组织相对成人更脆弱,要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同时,要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因为儿童心脏骤停后恢复的黄金时间很关键,延误救治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等不良后果。
2.老年人
老年人心脏骤停多与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基础疾病有关。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在后续的医疗处置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比如在使用其他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3.女性
女性心脏骤停的急救与男性基本相同,但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女性的身体特点,比如衣物穿着等可能影响胸外按压和AED电极片的粘贴等操作,要及时调整。另外,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等发生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的操作要更加谨慎,避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额外的伤害。
4.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在急救过程中要尽快恢复血液循环和氧供,因为冠心病患者心肌本身可能已经存在缺血损伤,及时的心肺复苏和后续的再灌注治疗(如溶栓、介入治疗等)对预后非常重要。对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在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时要更加注意防止气道梗阻加重,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进行气道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