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有多样症状与体征表现,不同人群表现各具特点。症状包括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可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或粉红色泡沫样痰),乏力疲倦,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体征有肺部湿啰音、哮鸣音,心脏心率加快、杂音、奔马律;老年人表现不典型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儿童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且病情变化快,妊娠期女性与妊娠相关因素有关且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影响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急性心力衰竭早期的常见表现,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其发生机制主要是体力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心脏的前负荷,导致肺淤血加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例如,进行轻微的行走、洗漱等活动就会出现气短、呼吸急促的情况。
2.端坐呼吸:患者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端坐位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同时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改善呼吸。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位才能缓解呼吸困难。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又称为心源性哮喘。其发生可能与夜间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膈肌上抬、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因素有关。
(二)咳嗽、咳痰
1.咳嗽:急性心力衰竭时,由于肺淤血,刺激气道可引起咳嗽。起初可能为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伴有咳痰的咳嗽。咳嗽多在活动后或夜间加重。
2.咳痰:咳痰常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若肺淤血严重,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毛细血管破裂时,痰液可呈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因为肺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渗液,当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时,红细胞混入痰液中形成粉红色泡沫痰,是急性左心衰竭的特征性表现。
(三)乏力、疲倦
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导致机体代谢功能减退,患者感觉全身无力、容易疲倦,即使是轻度的体力活动也会明显感到体力不支。
(四)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1.少尿:急性心力衰竭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出现少尿症状。一般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少于100ml称为无尿。
2.肾功能损害:长期慢性的心力衰竭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而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肾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其机制主要是肾血流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二、体征表现
(一)肺部体征
1.湿啰音:两肺底可闻及湿啰音,随着病情加重,湿啰音可从肺底蔓延至全肺。这是由于肺淤血,肺泡内有渗出液,听诊时可闻及湿性啰音。例如,在急性左心衰竭时,双肺可布满湿啰音,伴有哮鸣音。
2.哮鸣音:部分患者可闻及哮鸣音,是由于支气管痉挛或支气管黏膜水肿导致气道狭窄引起。
(二)心脏体征
1.心率加快:急性心力衰竭时,为了维持心输出量,心率会反射性加快。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通常超过100次/分钟。
2.心脏杂音:原有心脏病可导致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或出现新的杂音。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时,可能在心尖区听到收缩期杂音,与心肌缺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有关。
3.奔马律: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舒张时血液冲击室壁引起振动所致,提示心脏功能严重受损。
三、不同人群的表现特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肺部疾病或慢性支气管炎等。例如,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加重,而没有明显的端坐呼吸等典型表现。此外,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会使病情更加复杂,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二)儿童
儿童急性心力衰竭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除了呼吸困难、乏力等一般表现外,可能还会出现喂养困难,婴儿吸吮无力,吃奶时间延长,体重不增。同时,可能伴有心率加快、肝脏肿大等体征。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患儿,肝脏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这是因为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肝脏淤血肿大。而且儿童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救治。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时,除了有呼吸困难、水肿等一般表现外,还可能与妊娠相关因素有关。例如,妊娠晚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同时,要考虑到胎儿的情况,治疗时需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