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气虚可通过饮食调理、药食同源食材辅助、调整生活方式来进行,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气虚补养各有特点,饮食上谷物类、蔬菜类、肉类有相应适宜食材,药食同源的黄芪、党参可辅助调理,作息规律和适度运动对改善气虚很重要,老年人饮食易消化补气、用药食同源小剂量开始,儿童注意营养均衡、运动适度且食材使用遵医嘱,女性注意饮食搭配、情绪调节及特殊时期调理。
一、饮食调理是改善气虚的重要途径
(一)谷物类
粳米:具有补中益气等功效,中医认为其能健脾和胃,对于气虚导致的乏力、气短等有一定改善作用。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粳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正常生理活动,适合气虚人群作为日常主食之一,可煮成粳米粥食用。
糯米: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对于脾胃气虚、身体虚弱者较为适宜。但糯米不易消化,一次不宜食用过多,尤其是胃肠功能较弱的气虚人群,可做成糯米糊等易消化的形式食用。
(二)蔬菜类
山药:中医认为山药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如淀粉酶等,有助于消化吸收,对于气虚引起的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有调理作用,可炒食、煮汤或蒸煮后食用。
土豆:具有和中养胃、健脾利湿等功效,对于脾胃气虚、消化不良等有一定帮助。土豆富含淀粉、维生素等,能为人体补充能量,气虚人群可将其作为蔬菜或主食的一部分,如煮土豆、土豆炖牛肉等。
(三)肉类
鸡肉: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功效。鸡肉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对于气虚引起的乏力、头晕等有改善作用,可炖汤、清炒等,如黄芪炖鸡,黄芪有补气作用,与鸡肉搭配能增强补气效果,但感冒发热、内火偏旺等人群不宜多吃鸡肉。
牛肉: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等作用,牛肉富含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气虚人群较为适宜,可做成牛肉汤、牛肉炖萝卜等,不过牛肉较为难以消化,消化功能较差的气虚者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且不宜过量。
二、药食同源的食材辅助调理
(一)黄芪
黄芪是补气的要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等功效。临床研究表明,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心血管系统等。气虚者可将黄芪泡水喝,一般每次用量5-10克左右,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型的人群不宜用黄芪。对于老年人气虚者,可适当长期饮用黄芪水,但要注意观察自身身体反应;对于儿童气虚,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二)党参
党参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党参的补气作用较为平和,适合一般的气虚人群。可与红枣等搭配煮粥,如党参红枣粥,对于脾胃气虚的人群有一定调理作用。孕妇等特殊人群食用党参需咨询医生意见,儿童气虚使用党参也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三、生活方式对气虚改善的影响及调整
(一)作息规律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虚的恢复至关重要。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气虚者更应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耗伤气血。老年人本身气血相对不足,更要保证规律作息,每晚尽量在11点前入睡;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睡眠有助于气血生成,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气虚状况。但气虚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体质,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坚持3-5次;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气息,疏通经络,适合气虚人群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体力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气虚人群,运动前需咨询医生意见。
四、特殊人群气虚的补养特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气虚较为常见。在饮食补养上,可多选择一些易消化且补气的食物,如上述的山药、粳米等。同时,老年人的运动量相对较少,更要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在药食同源食材的使用上,黄芪等补气药材的使用要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步适应的原则,避免一次大量使用引起不适。
(二)儿童
儿童气虚多与脾胃功能不完善等因素有关。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可选择一些健脾补气的食物,如小米、南瓜等。在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轻度运动,如慢跑、跳绳等短时间的运动,但要避免过度运动损伤正气。对于儿童用药食同源食材调理气虚,一定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防止不当使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三)女性
女性气虚可能与生理特点如月经、妊娠、分娩等有关。在饮食补养上,除了上述一般的补气食物外,可适当增加一些补血食材与补气食材搭配,如当归黄芪炖鸡汤等,但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在生活方式上,女性要注意情绪调节,因为长期不良情绪也会影响气血,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对于孕期或经期的女性气虚,要特别注意饮食和休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