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虚的症状、气虚和血虚的区别是什么
本文分别阐述了气虚和血虚的症状,包括全身表现和脏腑相关表现,还说明了气虚和血虚在定义本质、症状侧重、舌脉表现上的区别,同时指出不同人群气虚血虚的表现及发生情况不同,如女性、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有相关病史人群等各有特点,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出现气虚血虚也有相应调养注意事项。
一、气虚的症状
(一)全身表现
神疲乏力:患者常自觉身体倦怠,缺乏精力,即使经过适当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因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虚则推动功能减弱,导致整体精神状态不佳。从中医理论及现代一些研究来看,气虚时机体的能量代谢等生理功能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进而表现出全身乏力感。例如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气短懒言:呼吸气短,说话时声音低微,不愿多说话。这是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脾气主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气虚时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以及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的生成和运行不畅,影响呼吸及言语功能。像一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衰退,易出现气虚,常表现为气短懒言,活动后症状加重。
(二)脏腑相关表现
肺气虚:咳嗽无力,痰液清稀。肺主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气虚则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且无力咳出较多痰液,痰液质地清稀。比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若属于肺气虚类型,就可能出现咳嗽无力、咯痰清稀的表现。
心气虚:心悸,胸闷,活动后加重。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心脏搏动失常,出现心悸;气血不能充分濡养心胸,故胸闷,活动时耗气增多,症状更明显。一些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若存在心气虚,就会在活动后出现心悸、胸闷加重的情况。
脾气虚: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运化功能减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湿代谢,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水湿下注则大便溏薄。例如一些胃肠功能紊乱的人群,若属于脾气虚,就会出现上述消化道症状。
二、血虚的症状
(一)全身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血虚则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失去红润,呈现萎黄或苍白的状态。这是血虚较为典型的外在表现,如一些慢性贫血患者,往往面色苍白无华。
头晕眼花:脑失所养,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同时目失所养则眼花。比如女性在月经失血过多后,若未及时调理,易出现血虚,表现为头晕眼花,严重时可伴有耳鸣。
手足麻木:血虚不能濡养筋脉,会导致手足麻木。像一些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气血生成不足,易出现血虚,进而出现手足麻木的情况,尤其在天气寒冷时症状可能加重。
(二)脏腑相关表现
心血虚: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心主血脉,又主神志,心血虚则心失所养,神志不宁,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症状。例如一些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的人群,若存在心血虚,就会加重睡眠及神志方面的问题。
肝血虚:视力减退,夜盲,肢体麻木,关节拘挛。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目失所养,出现视力减退、夜盲等;肝主筋,肝血虚则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麻木、关节拘挛等表现。比如一些患有肝病的患者,若出现肝血虚情况,就可能有上述眼部及肢体筋脉方面的症状。
三、气虚和血虚的区别
(一)定义及本质
气虚: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过多所致。其本质是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减退。
血虚: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状态,多因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血液生化不足等引起。其本质是血液的量不足,不能充分濡养机体。
(二)症状侧重
气虚以功能减退的表现为主,如上述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气的推动、防御等功能减弱的表现;而血虚以营养、滋润功能减退的表现为主,如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眼花等失于濡养的表现。例如,气虚患者更突出的是活动后气不够用的感觉,而血虚患者更突出的是面色、目睛等失于滋养的外观及感觉异常。
(三)舌脉表现
气虚:舌质淡,苔白,脉虚无力。因为气不足,舌质表现为淡,舌苔白,脉搏跳动无力。
血虚:舌质淡红,脉细无力。血虚时舌质相对颜色较淡红,脉搏细弱无力,这是由于血液亏虚,脉道不充所致。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气虚血虚的表现及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女性由于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过程,相对更容易出现血虚;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成不足,更易出现气虚血虚;长期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耗气伤血,也容易导致气虚血虚;有慢性失血病史的人群,如消化道慢性出血、月经过多等,易出现血虚,而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肾病等,易出现气虚。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气虚血虚,需更加注重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等非药物干预来改善,避免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儿童出现气虚血虚,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以饮食调养为主,谨慎用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