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占比超90%,病因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程进展有靶器官损害表现,诊断需详问病史、多次测血压等,治疗需生活方式干预加药物;继发性由其他疾病引起,有基础病相应表现,诊断需针对病因专项检查,治疗针对病因,病因去除后血压多可恢复正常。
一、定义与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
定义: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因: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若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环境因素也起重要作用,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肥胖等均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不同性别在一般人群中发病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或病程发展中可能有不同表现,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更密切关注生活方式等以预防。
2.继发性高血压
定义: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去除病因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病因: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等,这类疾病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水钠潴留等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多见于青中年人群,性别差异因具体疾病而异,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女性相对多见一些,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患继发性高血压,如本身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病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性高血压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会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肌缺血表现;累及脑部可出现头晕、头痛加重,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累及肾脏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血管弹性减退,脉压差增大等表现更明显,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血压可能有波动。
2.继发性高血压
有基础疾病的相应表现,同时伴有血压升高,例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发作间期血压可正常;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出现腰部或腹部疼痛等表现,其临床表现因基础病因不同而多样,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对应的性别差异不同,在诊断时需结合基础疾病的相关表现综合判断。
三、诊断方法
1.原发性高血压
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生活方式等,测量血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需要非同日多次测量诊室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考虑高血压,同时要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了解心、脑、肾等靶器官情况,还需要进行一些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以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和排除其他可能影响血压的因素,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等进一步明确血压波动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需注意测量血压的规范,老年人测量时要关注血压波动特点等。
2.继发性高血压
除了像原发性高血压一样进行基本的病史询问、血压测量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外,还需要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专项检查,例如怀疑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要进行血、尿醛固酮测定、肾上腺CT等检查;怀疑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需要进行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肾上腺CT或MRI等检查。通过这些专项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引起血压升高的继发因素,不同病因的继发性高血压在诊断检查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年龄因素在一些检查的适用性上可能有影响,如儿童患者进行某些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等问题。
四、治疗原则
1.原发性高血压
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采用DASH饮食模式,即增加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人可能更注重药物对心脑血管保护及避免低血压等情况,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降压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
2.继发性高血压
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基础肾脏疾病,根据具体病情可能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或透析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可通过手术切除肾上腺腺瘤等;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等。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也要关注血压情况,部分患者在病因去除后血压可恢复正常,若血压仍高可适当辅以降压药物治疗,但需根据病因治疗的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病因治疗和药物使用上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