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什么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常见心律失常,特征为突发突止、心率150-250次/分钟,发病机制包括折返、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临床表现有发作时心悸等症状及发作间期可能有原发病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急性发作期可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或同步直流电复律,预防复发可药物或射频消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其特征是突发突止,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之间。
二、发病机制
1.折返机制:是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在心脏内存在两条或多条电生理特性不同的传导通路,形成折返环。当一个额外的冲动传入折返环时,就可能引发心动过速。例如,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是常见的导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结构基础,一条通路传导速度慢但不应期短,另一条通路传导速度快但不应期长,冲动在折返环中持续循环,从而引起快速而规则的心率。
2.自律性增高: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某些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自动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超过了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从而引发心动过速。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通常与心肌缺血、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
3.触发活动:由早期后除极或延迟后除极引起。早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2相或3相,延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4相,这些异常的除极可触发异常冲动发放,导致心动过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作时: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黑矇甚至晕厥。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症状可能更不典型。
发作间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有心脏杂音等体征。
2.体征:发作时心率快而规则,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恒定,血压可正常或降低。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快而规则,通常在150~250次/分钟,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者可呈宽QRS波),P波形态异常,常为逆行P波(Ⅱ、Ⅲ、aVF导联倒置),P波与QRS波群有固定关系。
2.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发作不频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明确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与症状的关系。
3.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进行电生理检查。通过心内电极导管记录心脏各部位的电活动,诱发心动过速并明确其发生机制,还可用于指导治疗,如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等。
五、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可采用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按压颈动脉窦(但需注意不能双侧同时按压,以免引起脑缺血)、面部浸于冰水等方法,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终止心动过速。但对于老年人、有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应慎用颈动脉窦按压。
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药物。腺苷起效迅速,但半衰期极短,需快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效果较好,但可能引起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普罗帕酮也可用于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力衰竭、传导阻滞等患者禁用。
同步直流电复律: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休克、晕厥等)的患者,可考虑同步直流电复律,但应注意能量选择,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等因素谨慎选择能量。
2.预防复发
药物预防: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长期口服,预防心动过速的发作。但药物治疗需权衡疗效和不良反应,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射频消融治疗:是目前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通过导管射频电流消融异常的传导通路,破坏折返环,达到根治的目的。该方法对于适合的患者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但对于儿童患者,需充分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例如,在进行刺激迷走神经治疗时,操作需轻柔,避免引起不适或意外。在药物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射频消融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儿童的心脏功能和身体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其他疾病。在进行有创检查和治疗时,如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治疗需兼顾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式。例如,刺激迷走神经治疗相对较为安全,可首先尝试;药物治疗需选择对胎儿无明显致畸作用的药物,但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对于需要进行电复律等有创治疗的情况,需充分评估利弊,权衡母亲和胎儿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