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怎么回事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前者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后者与代谢紊乱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有轻中重度不同症状表现,可损害肝脏及影响全身代谢,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如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防治,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脂肪肝的定义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5%,当肝内脂肪蓄积超过肝重的5%或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即可称为脂肪肝。
二、脂肪肝的分类
1.酒精性脂肪肝
与生活方式相关:主要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干扰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长期饮酒的人群,若每日饮酒量男性超过40克酒精、女性超过20克酒精,持续5年以上,患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显著增加。
年龄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相对女性更易因饮酒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但女性对酒精相关肝损伤更敏感,相同饮酒量下,女性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等肝病的概率可能更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更易蓄积脂肪。
2.非酒精性脂肪肝
与生活方式相关:主要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同时也与不合理的饮食(如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食等,会使体内脂肪合成增加,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堆积在肝脏。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率低,也容易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体重指数(BMI)≥28kg/m2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大幅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可达50%-70%。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上升趋势。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女性可能因雌激素等因素影响,在脂肪代谢等方面有一定特点,不过总体差异不显著。
三、脂肪肝的症状与危害
1.症状表现
轻度脂肪肝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感。随着病情进展,中重度脂肪肝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
2.危害
对肝脏的损害:脂肪肝可导致肝脏炎症损伤,长期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例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约10%-20%可进展为肝纤维化,约1%-8%可进展为肝硬化。
对全身代谢的影响:脂肪肝常与代谢综合征相伴,可加重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病情。如脂肪肝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倍,同时会影响血脂代谢,使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四、脂肪肝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于后场等脂肪肝的超声表现,敏感性较高,但准确性相对有限,当肝脏脂肪含量低于30%时,B超可能难以检出。
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1时,提示脂肪肝。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是诊断脂肪肝最敏感的无创性方法,MRS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准确性较高,但价格相对昂贵,一般用于科研或疑难病例的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AST/ALT比值可能增大,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也可能轻度升高。
血脂检查:可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血脂异常表现。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用于排查是否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常升高。
五、脂肪肝的防治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首要的是戒酒,同时采用高蛋白、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控制热量摄入,均衡膳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摄入。例如,每日热量摄入可根据患者的体重、活动量等进行调整,一般成年人每日热量摄入女性控制在1200-1500千卡,男性控制在1500-1800千卡左右。
增加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脂肪,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对于肥胖患者,体重每减轻5%-10%,可使脂肪肝的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善。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如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脂血症患者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脂,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但需注意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脂肪肝: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不合理饮食等有关,家长要注意控制儿童的体重,避免过度喂养,保证儿童饮食中营养均衡,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儿童脂肪肝一般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若病情较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评估和处理,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药物治疗,因为儿童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额外负担。
孕妇脂肪肝:孕妇脂肪肝相对少见,但需引起重视。孕妇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同时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肝脏功能等指标。若出现肝功能异常等情况,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治疗需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健康,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