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什么病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和变性的疾病,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发病与脂肪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有关,轻症可无症状,中重度有肝区不适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如戒酒、控体重控血糖血脂等,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一、定义
脂肪肝是一种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疾病。正常情况下,肝脏有一定的脂肪含量,当脂肪代谢出现异常,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5%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时,就可称为脂肪肝。
二、分类
(一)酒精性脂肪肝
1.与饮酒相关: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病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男性每周饮酒折合酒精量超过140g,女性超过70g,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脂肪肝,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长期大量饮酒者都可能患病,但一般成年人群发病风险更高,有长期饮酒病史的人群需尤其警惕。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1.与代谢相关因素:主要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多,多余的脂肪会转运到肝脏堆积;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影响葡萄糖和脂肪代谢,易导致脂肪在肝脏蓄积;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高,也容易沉积在肝脏。这种类型在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本身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龄上成年人群居多,但随着肥胖儿童增多,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有增加趋势。
三、发病机制
(一)脂肪代谢紊乱
1.合成增加与转运障碍: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脂肪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运出肝脏。当合成脂肪增加,如长期高脂饮食时肝脏合成脂肪增多,或者VLDL合成及分泌障碍,比如磷脂合成减少等情况,都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肝脏合成脂肪的原料增多,若同时存在VLDL合成相关酶缺陷等情况,就容易引发脂肪在肝脏蓄积。
(二)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1.氧化应激损伤:肝细胞内脂肪堆积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强,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肝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等。氧自由基会攻击肝细胞的脂质膜,使膜结构受损,影响肝细胞正常功能。
2.炎症反应激活:受损的肝细胞会激活炎症反应,多种炎症因子被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和脂肪变性,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可检测到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肝脏组织也有炎症细胞浸润。
四、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表现
1.多数轻症患者:很多脂肪肝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腹部超声等检查时发现。比如一些轻度的酒精性脂肪肝或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患者,可能只是在体检时超声提示肝脏回声改变,但自身没有乏力、右上腹不适等感觉。
(二)有症状表现
1.肝区不适等: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区隐痛、胀满感等,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例如,一些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较严重的患者,会感觉右上腹有隐痛,并且容易疲劳,食欲比平时减退,饭后腹胀感明显。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脂肪肝常用的筛查方法。超声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等。通过超声可以初步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一般根据回声强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会受到肥胖等因素影响,肥胖患者可能会影响对肝脏实质回声的判断。
2.CT检查:CT平扫时肝脏密度低于脾脏或肾脏,肝、脾CT值之比小于1可诊断脂肪肝,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对于肥胖患者超声诊断不明确时,可通过CT进一步明确,但CT有一定辐射。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MRS可以较准确地检测肝脏脂肪含量,是评估肝脏脂肪变的“金标准”之一,但由于检查费用较高,一般用于科研或疑难病例的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部分脂肪肝患者会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LT/AST常大于2,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LT/AST一般小于1;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也常升高,在酒精性脂肪肝中升高较为明显。
2.血脂检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也可能出现血脂异常情况。
3.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检查:非酒精性脂肪肝常与2型糖尿病相关,患者可能有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等,胰岛素抵抗患者可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酒精性脂肪肝:首要的是戒酒,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关键措施,一般戒酒后数周肝内脂肪浸润可明显改善,少数重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戒酒后仍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等,需要进一步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对于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控制体重,通过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体重下降5%-10%时,肝内脂肪沉积会有所改善;对于糖尿病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要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对于高脂血症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控制血脂水平。
2.对症支持治疗:如果肝功能异常较明显,可适当使用保肝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加重肝脏负担。目前常用的保肝药物有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但主要还是以去除病因等基础治疗为主。
(二)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均衡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500g左右)和水果(200-300g),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的食用。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静坐时间,如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对于成年人,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规律运动。
限酒:尽量避免饮酒,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如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52度白酒50g),女性减半。
2.定期体检:尤其是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饮酒者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腹部超声、肝功能、血脂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脂肪肝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