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间歇性房颤
间歇性房颤是房颤的一种类型,有发作性等特点,其发生机制涉及电生理及与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关联,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控制心室率、抗凝、转复心律等治疗原则,还有生活方式管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进行管理与治疗以改善患者状况。
一、间歇性房颤的定义
间歇性房颤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类型,它是指房颤呈发作性,发作和终止都有明确的时间点,即房颤发作持续一段时间后能够自行终止,且可以反复发作。一般来说,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多在7天以内,多数情况下会短于48小时。
二、间歇性房颤的发生机制
(一)电生理机制
心脏的正常跳动是由窦房结发放电信号来主导的,但在间歇性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异常的电活动灶,这些异位起搏点发放快速、无序的电冲动,干扰了窦房结的正常电活动传导,使得心房不能规律收缩,从而出现房颤发作。当这些异常电活动自行终止或被机体自身的电生理调节机制终止时,房颤发作就会停止,表现为间歇性的特点。
(二)与基础疾病及生活方式的关联
1.基础疾病方面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房肌肥厚、纤维化等,使得心房容易出现电活动紊乱,增加间歇性房颤发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间歇性房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压力改变会影响心房的血液灌注和电生理稳定性。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时,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容易诱发心房的异常电活动,进而引发间歇性房颤。心肌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等电生理参数发生改变,使得心房内形成折返环路等异常电活动基础,导致房颤发作。
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二尖瓣病变等,会使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改变心房的电生理环境,增加间歇性房颤的发生几率。心房扩大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排列紊乱,电传导不均匀,容易产生异位起搏点和折返激动,从而引发房颤发作。
2.生活方式方面
过度饮酒:大量饮酒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酒精中的成分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干扰离子通道功能等,导致心房电活动异常。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者间歇性房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精神压力过大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和电生理活动。长期的应激状态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诱发心房的异常电活动,增加间歇性房颤发作的可能性。
三、间歇性房颤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这是间歇性房颤比较常见的症状。发作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的异常跳动,有的患者描述为心脏“乱跳”。
胸闷: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部闷胀不适的感觉,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紊乱,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引起胸闷症状。
头晕:由于房颤时心脏泵血减少,脑供血不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是在房颤发作时,这种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头晕可能会增加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
(二)体征表现
心律不齐:医生听诊时可发现心跳节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例如,用听诊器听诊时,能听到心跳的节奏没有规律,有时候第一心音强弱差异比较明显。
脉搏短绌:即脉搏次数少于心率次数。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收缩无效,部分心搏不能引起有效的外周脉搏搏动,所以会出现脉搏短绌的现象。
四、间歇性房颤的诊断
(一)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间歇性房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在房颤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但如果患者在就诊时房颤已经终止,常规心电图可能表现为正常,这时候可以通过记录发作时的心电图或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来明确诊断。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间歇性房颤发作的情况。对于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的房颤发作,它可以详细记录房颤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发作规律等信息,为诊断和评估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二)其他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是否存在心房血栓等情况。间歇性房颤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心房扩大等结构改变,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帮助。例如,如果发现心房内有血栓形成,需要在治疗房颤时特别注意抗凝等相关治疗,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诱发房颤。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导致房颤的发生或加重。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其他可能引起房颤的全身性疾病。
五、间歇性房颤的治疗与管理
(一)治疗原则
控制心室率:对于发作时心室率较快的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控制心室率,以减轻心悸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评估脑卒中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如果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房颤引起的脑卒中。抗凝药物可选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于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或者电复律等方法转复心律。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电复律的相关操作规范。例如,胺碘酮对多种心律失常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
(二)生活方式管理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低盐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对心脏的进一步损害;低脂饮食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进展风险。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等,钾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电生理功能。
运动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适当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例如,对于一般的间歇性房颤患者,可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周5天,每天30分钟的快走。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电生理环境,降低间歇性房颤的发作风险。例如,戒烟后可以减少烟草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血管和心脏的损害,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可以降低酒精对心脏电生理的干扰。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间歇性房颤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综合管理。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出血风险较高。同时,老年患者在运动时要更加谨慎,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并且要注意运动中的安全,避免跌倒等意外。
女性患者:女性间歇性房颤患者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使用抗凝药物需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风险,因为一些抗凝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需要更加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间歇性房颤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目标血压可更低);冠心病患者要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以稳定病情,减少间歇性房颤的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