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心血管相关情况可致的危急临床急症,非特定疾病,常由心脏病变等引发,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因素,发生后需立即心肺复苏,预后与复苏开始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短成功可能性越大
相关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时,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全身重要器官,如大脑、心脏等迅速缺血缺氧。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有序的电活动和机械收缩来维持血液循环,当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情况时,心脏的电活动紊乱,无法协调有效地收缩,就会发生心脏骤停。以心室颤动为例,是由于心室肌发生无序的颤动,完全失去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导致心脏骤停的发生。
不同人群的心脏骤停特点及相关因素
儿童人群:儿童心脏骤停多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休克、电解质紊乱等有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心脏结构本身存在缺陷,在某些诱因下容易发生心脏骤停;婴幼儿严重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时,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老年人群:老年人心脏骤停往往与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基础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脏功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等情况,进而引发心脏骤停。同时,老年人可能还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进一步增加了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进而引发心脏骤停;患有心肌病的患者,心肌本身存在病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也较易出现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否则会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其预后与心脏骤停发生到复苏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