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原因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原因是肺动脉栓塞,发病机制是栓子阻塞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剧增,约80%-90%的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由肺血栓栓塞症引起,其相关因素有年龄增长使风险增加、长期卧床及吸烟等生活方式易引发、有静脉血栓等病史者易患病;其他相对少见原因包括脂肪栓塞(长骨骨折等致骨髓脂肪滴入静脉窦引发,发生率低)、羊水栓塞(分娩时羊水挤入子宫静脉窦致有形成分阻塞肺动脉,病情凶险,高龄产妇等增加风险)、空气栓塞(静脉损伤破裂致外界空气入血循环引发,临床罕见,医疗操作不当易致)。
一、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原因——肺动脉栓塞
1.发病机制:肺动脉栓塞时,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急剧增加。例如,肺血栓栓塞症中,血栓等栓子阻断肺动脉血流,使右心的射血阻力显著升高。据相关研究,肺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0%-90%。
2.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增加。老年人血管内皮可能存在损伤,凝血-抗凝平衡易被打破,更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由于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进而引发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另外,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静脉血栓病史、心房颤动等病史的患者,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引起栓塞;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肿瘤细胞可能释放一些物质促进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肺动脉栓塞,进而引发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二、其他相对少见原因
1.脂肪栓塞:多发生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等情况。骨折时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引起脂肪栓塞。脂肪栓子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及其分支,可导致肺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但相对肺动脉栓塞来说,其发生率较低。例如,长骨骨折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可能发生脂肪栓塞相关的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但远低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
2.羊水栓塞:常见于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分娩时子宫强烈收缩,羊水可被挤入破裂的子宫静脉窦内,形成羊水栓塞。羊水中的有形成分如胎儿毳毛、角化上皮等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羊水栓塞虽然少见,但病情凶险,是导致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其发生与分娩过程中的特殊生理状态相关,如高龄产妇、多胎妊娠等因素会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可能。
3.空气栓塞:多由于静脉损伤破裂,外界空气进入血循环所致。如分娩时、人工流产时、静脉穿刺及导管插入时空气进入静脉,空气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栓塞。但在临床中相对较为罕见,常见于医疗操作不当等情况。例如,在一些有创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可能导致空气栓塞引发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尤其是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在医疗操作时更需严格规范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