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狭窄是什么病
主动脉狭窄是心脏血管疾病,由主动脉瓣或其上下部位狭窄致左心室射血受阻,病因有先天性和老年性,病理生理是左心室先肥厚后功能减退,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及心脏杂音等,诊断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导管检查,治疗包括药物、介入、手术治疗。
一、定义
主动脉狭窄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指主动脉瓣或主动脉瓣上、瓣下部位出现狭窄,导致左心室向主动脉射血受阻。
二、病因
先天性因素: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异常所致,如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等,这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常见,女性与男性患病比例可能因具体畸形类型有所不同,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增高。
老年性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瓣出现钙化等退行性变,多见于老年人群,一般女性绝经后因激素等变化可能相对更易受影响,但总体男性随年龄增长患该病风险也逐渐上升,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病史会增加患病几率。
三、病理生理改变
左心室为了克服狭窄部位的阻力,会逐渐发生肥厚,早期通过心肌肥厚来维持正常的射血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逐渐减退,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影响心脏的整体泵血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
四、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活动后出现,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心房压力升高,肺淤血所致,在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参与剧烈活动;成年人则更易在日常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出现,随着病情加重,静息时也可能发生。
心绞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因心肌肥厚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引起,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加重心绞痛的发生风险,女性在绝经前后激素变化可能对心绞痛的发作有一定影响。
晕厥:多在活动后发生,是由于主动脉狭窄导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儿童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老年人在突然改变体位等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体征
心脏杂音: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粗糙、响亮,向颈部传导,不同病因导致的狭窄杂音特点可能略有不同,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导致的狭窄杂音特征有其相对特异性。
五、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主动脉狭窄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狭窄的部位、程度,测量瓣口面积等,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及血流情况,对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儿童通过超声心动图可早期发现先天性主动脉狭窄情况,老年人也能很好地评估病情。
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厚、ST-T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若有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心电图可能较早出现左心室肥厚的迹象,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影响心电图表现的判断。
心导管检查:对于明确狭窄程度及评估血流动力学有重要价值,在一些复杂病例或需要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时会采用,一般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医生判断来决定是否进行。
六、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等,如使用血管扩张剂等,但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动脉狭窄问题,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药物。
介入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可采用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等,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瓣膜来改善瓣口面积,改善血流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儿童进行介入治疗需充分评估风险和获益。
手术治疗:如主动脉瓣置换术等,是治疗严重主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老年人身体状况相对复杂,手术风险需综合评估,儿童手术则要考虑生长发育等因素对人工瓣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