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怎么治疗
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监测、吸氧等)、解除疼痛(谨慎用吗啡等)、再灌注治疗(PCI及溶栓,根据情况选时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选合适药物并关注风险)、其他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等及注意事项)、并发症处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的对应治疗及老年患者特殊情况)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监测: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3天,保持环境安静。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更细致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严格要求其戒烟,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心肌梗死的恢复。
2.吸氧: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对于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吸氧需根据其基础病情调整氧流量等,避免因吸氧不当加重呼吸功能负担。
二、解除疼痛
1.药物选择:常用吗啡等药物缓解疼痛。但对于老年人,使用吗啡时要谨慎评估呼吸抑制等风险,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
三、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时机选择:在发病12小时内(若有溶栓禁忌证)或虽超过12小时但仍有缺血症状和持续ST段抬高的患者,应尽快行PCI。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即使发病时间稍长也应考虑PCI。例如合并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不管发病时间多久都需紧急PCI。
优势:能快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对于不同年龄患者,PCI的效果类似,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2.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发病3-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出血风险相对增加,需权衡利弊。例如年龄>75岁的患者,溶栓出血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
四、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应尽早服用,无禁忌证者初始嚼服300mg,随后每日100mg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在发病后尽早给予负荷量300-600mg,然后每日75mg。对于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等,需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并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2.抗凝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或PCI治疗基础上需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等情况的患者,抗凝治疗需综合考虑出血与血栓形成风险。
五、其他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应早期使用,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但对于合并严重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情况的患者需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心率和血压的监测,避免过度降低心率和血压。
2.ACEI或ARB类药物:能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但对于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等患者需谨慎使用。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肌酐等指标变化。
六、并发症处理
1.心力衰竭:根据病情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利尿剂使用可能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定期监测血钾等电解质。
2.心律失常: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可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对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可能需要安装临时起搏器。不同年龄患者心律失常的处理需考虑其基础心脏功能等情况,老年患者心脏传导系统本身可能存在退变,安装起搏器等操作需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