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应该怎样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心脏移植。一般治疗涵盖生活方式调整,如保证休息、低盐营养饮食、避免诱因;药物治疗有针对心力衰竭的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器械治疗包括CRT和ICD;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同时需关注各治疗方式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需严格限制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需求有所差异,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充足睡眠来促进身体恢复;成年患者则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饮食:采用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g以下,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满足身体基本需求。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饮食还需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等。
避免诱因:需避免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感染是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加重的常见诱因,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常见途径和病原体有所不同,儿童易通过呼吸道等途径感染病毒等,成年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二、药物治疗
1.心力衰竭治疗相关药物:
利尿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轻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常用的有呋塞米等。对于老年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因为老年患者电解质紊乱风险相对较高,容易出现低钠、低钾等情况,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心室重构,延长患者生存期。例如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如氯沙坦等。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咳嗽等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肾功能变化。
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如美托洛尔等。但起始剂量要小,逐渐递增,且需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表现可能有差异。
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但需注意其治疗窗较窄,易出现毒性反应,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药浓度等。
2.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有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
三、器械治疗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可通过调整心脏起搏顺序,改善心脏功能。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植入CRT设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不同年龄患者植入CRT后的恢复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心脏仍在发育,需要密切关注长期的心脏功能变化。
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发生猝死风险的患者,如存在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情况,植入ICD可在患者发生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时及时除颤,挽救生命。但ICD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电极故障等,需要定期随访检查。
四、心脏移植
对于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心脏移植面临供体短缺、免疫排斥等问题,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在等待心脏移植期间,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儿童患者,心脏移植的适应证、供体选择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需要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