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有多种表现,典型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等疼痛且持续超30分钟、休息等不能缓解,非典型表现有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约38℃,坏死物质吸收引起)、心动过速或过缓;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易被误诊或混淆;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休克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及面色苍白等湿冷表现、尿量减少等,不同人群在各表现上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等。
一、疼痛症状
1.典型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能伴有烧灼感,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典型,女性患者的胸痛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女性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等不典型部位疼痛。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症状可能更易被识别,但也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而表现不典型。
2.非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而是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其他症状。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更易出现不典型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可能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系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称为吸收热。年龄较大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发热可能不太典型;女性患者在发热表现上与其他人群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鉴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发热可能掩盖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增加诊断难度。
2.心动过速或过缓: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心率加快可能与疼痛、应激等因素有关,心率过缓可能与传导系统受累等有关。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心率变化的耐受不同,儿童对心率变化相对敏感,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率异常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男性和女性在心率异常的表现和处理上基本无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需要结合整体病情综合判断;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出现心率异常时,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三、胃肠道症状
1.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发病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年龄较小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相对少见,而老年人发生时较易出现胃肠道症状;女性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时也需要与消化系统疾病鉴别;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或混淆。
2.上腹部胀痛:疼痛可能放射至上腹部,类似急腹症表现,需要注意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鉴别。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这一症状的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需要结合其他伴随症状综合判断病情。
四、心力衰竭表现
1.呼吸困难: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心功能储备差,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女性患者在心力衰竭时的呼吸困难表现与男性相似,但可能因身体结构等因素在症状感知上略有不同;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需要密切监测呼吸情况。
2.咳嗽、咳痰:可能出现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等,提示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儿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心力衰竭相关表现相对罕见,老年人出现时需要加强护理和监测;男性和女性在咳嗽、咳痰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需要注意痰液的性质等变化对病情判断的意义。
五、休克表现
1.低血压和休克: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年龄较小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休克的情况极为罕见;女性患者发生休克时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鉴别,如失血性休克等;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更容易进展为休克,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