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三大特点
室性早搏有三大特点,心电图特点为提前出现宽大畸形且时限大于0.12秒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通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症状特点是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有心悸感、严重时可出现胸闷头晕等;发生特点包括分为偶发和频发,还可呈单源性或多源性,不同人群在各特点上有不同表现。
1.心电图特点: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这是因为室性早搏是由心室肌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室除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心室除极过程不同,导致QRS波群形态改变。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这种宽大畸形的QRS波群特征,对于诊断室性早搏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中,心电图上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宽大畸形这一特点是相对稳定的,但可能因个体差异在具体形态细节上略有不同,不过整体的宽大畸形特征是明确的。
其前无相关的P波。正常窦性心律的P波后紧跟QRS波群,而室性早搏是心室异位起搏点激动,不经过心房的正常激动顺序,所以在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没有窦性的P波。这一特点在各种人群中都是室性早搏的典型表现,无论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存在室性早搏,大多会出现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的情况,但需要结合其他特点综合判断。
T波方向通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由于室性早搏的电活动特点,心室除极和复极过程与正常不同,导致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比如QRS波群主波向上,T波往往向下,反之亦然。这一特点在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时也是重要依据之一,在不同人群中均遵循这一规律,但可能在一些特殊病史或复杂心脏情况时,需要更细致地鉴别诊断。
2.症状特点:
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这在一些生活方式相对健康、基础心脏情况良好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一些年轻人偶尔出现室性早搏,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但在有基础心脏疾病或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熬夜、大量饮酒等)的人群中,可能更容易出现症状。
部分患者可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的不适感,可能是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这种心悸症状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太会准确描述心悸,而是表现为哭闹、烦躁等;老年人可能对心悸的感受相对更明显一些。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心悸症状可能提示室性早搏的情况较为严重或有病情变化。
严重时可能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当室性早搏频繁发作或伴有其他心脏异常情况时,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出现胸闷症状;如果心脏泵血减少影响脑部供血,就可能出现头晕症状。在不同性别中,这种症状的表现可能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所不同,儿童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时需要更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
3.发生特点:
可分为偶发室性早搏和频发室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发作次数小于5次,频发室性早搏则是每分钟发作次数大于5次。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偶发室性早搏较为常见,比如健康人群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后可能出现偶发室性早搏;而频发室性早搏往往与一些病理情况相关,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频发室性早搏。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发生频率特点也有差异,儿童出现室性早搏多为偶发,而老年人随着心脏功能的减退,更易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的情况。
室性早搏可呈单源性或多源性。单源性室性早搏是指来自同一异位起搏点,其心电图上的QRS波群形态基本一致;多源性室性早搏是指来自不同的异位起搏点,心电图上的QRS波群形态不同。在不同病史的人群中,单源性和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发生情况不同,有基础心脏疾病且病情较为复杂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而相对简单心脏情况的人群多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在性别方面,单源性和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发生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的比例可能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