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怎么引起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结构与功能因素(如心房扩大与纤维化、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年龄与性别因素(年龄增长致发生率升高,65岁后女性发生率渐超男性)、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以及其他因素(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相关因素
(一)心房扩大与纤维化
心房扩大是房颤常见的心脏结构改变诱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心房组织会逐渐发生纤维化,心房肌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胶原纤维增多,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容易形成房颤的触发灶和维持房颤的基质。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长期心脏负荷增加等因素,心房扩大并伴有纤维化,增加了房颤发生风险。
(二)心脏基础疾病影响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电生理紊乱,从而引发房颤。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
2.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病变,风湿性炎症导致心房壁增厚、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引起心房结构和电生理重构,是引发房颤的重要原因。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病情进展,房颤的发生风险不断增加。
3.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易导致房颤;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也可能引发心房电生理异常,增加房颤发生的可能性。
二、年龄与性别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心房肌细胞老化,电生理特性改变,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成为房颤的高发人群。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65岁之前,男性房颤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但65岁之后,女性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甚至超过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脏的保护机制减弱,从而增加了房颤的发生风险。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一)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研究发现,长期过量饮酒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比不饮酒者高得多。例如,每天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60克,女性超过30克),房颤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二)肥胖
肥胖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肥胖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情况。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和激素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和结构,导致心房扩大和电重构,进而引发房颤。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三)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心肺耐力下降,身体代谢紊乱,易出现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心脏的正常电生理稳定,增加了房颤的发生可能性。
四、其他相关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心房和心室的负荷增加,导致心房扩大和心肌肥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长期有效的血压控制可以显著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
(二)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脏的代谢和心率,长期的高代谢状态可导致心房肌细胞功能和结构改变,增加房颤发生的概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也可能通过影响心脏的代谢等机制,与房颤的发生相关。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间歇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氧化应激增加等,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明显高于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