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是什么病
恶性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病因与紫外线照射、种族、遗传因素、皮肤特征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和黏膜表现及远处转移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及辅助治疗,预后与分期相关,需长期随访,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治疗需特殊考量。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下是重要危险因素,如在阳光强烈地区生活或长期进行户外工作且未做好防晒的人群,皮肤受到紫外线辐射,会增加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紫外线可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黑色素细胞发生异常突变。
种族:白种人患恶性黑色素瘤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白种人皮肤中黑色素含量相对较少,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较弱有关。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相关,如家族性不典型多发痣综合征等,有此类遗传背景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明显增高。
皮肤特征:拥有大量痣、不典型痣的人群,患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性较大。例如,直径大于5毫米的痣、形状不规则的痣等,都可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
二、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早期多表现为原有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发生改变,如痣突然增大、颜色加深(可变为黑色、褐色、棕色等多种颜色混合)、边界不规则、表面粗糙、出现破溃、出血等。好发部位常见于皮肤,如背部(男性多见)、下肢(女性多见)等部位。
黏膜表现:发生在黏膜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如眼脉络膜、口腔、鼻腔、肛门直肠等部位,可出现相应部位的不适、出血等症状。
远处转移表现:当肿瘤发生远处转移时,会出现转移部位相应的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脑部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皮肤病变情况,包括观察病变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界、质地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体表淋巴结是否肿大以及内部情况等,帮助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发现远处转移病灶,如肺部、肝脏等部位的转移灶。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诊断脑部等部位的转移瘤方面有优势。
病理活检:是确诊恶性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取、穿刺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等,以明确是否为恶性黑色素瘤以及其病理类型等。
四、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早期局限的恶性黑色素瘤,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是关键。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局部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等。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有助于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可用于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预后。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例如针对BRAF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对于伴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筛选适合的患者。
五、预后与随访
预后: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恶性黑色素瘤如果能够及时手术切除,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发生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则较差。一般来说,肿瘤厚度、溃疡形成、淋巴结转移情况等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厚度越薄,预后越好;出现溃疡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随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实验室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在治疗后的前几年,随访间隔相对较短,随着时间推移,随访间隔可适当延长,但需要终身随访。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恶性黑色素瘤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在诊断时要准确获取病理等相关信息;治疗时手术需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辅助治疗药物的选择要严格评估其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潜在影响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等情况,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关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