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偶发室性早搏
偶发室性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每分钟发作少于5次,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机制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无基础疾病者改善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者积极治基础病,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处理特点。
一、定义
偶发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室的过早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是指在心电图上每分钟发作次数少于5次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由心室中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
二、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它有规律地发放冲动,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而偶发室性早搏是由于心室的某一个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在窦房结冲动尚未到达之前,提前发出冲动,引起心室收缩。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等因素有关。例如,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异位起搏点的形成,从而引发室性早搏;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使心肌的兴奋性和自律性发生变化,增加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大多数偶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些患者可能仅有胸闷、胸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在年轻人中,由于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熬夜、大量饮酒、过度疲劳等)引起的偶发室性早搏,可能在休息或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有所缓解;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即使是偶发室性早搏,也可能提示心脏存在一定的病变状态,需要密切关注。
2.体征表现: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听诊时能感觉到脉搏有提前出现且较弱,之后脉搏间歇。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偶发室性早搏的主要手段。通过常规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明确室性早搏的数量、形态等特征。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更全面地记录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情况,有助于评估室性早搏的发生频率与患者活动、睡眠等状态的关系。例如,对于怀疑有偶发室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若发现24小时内室性早搏次数少于100次,通常考虑为偶发室性早搏。
2.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排除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疾病导致的室性早搏。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以了解电解质水平、甲状腺功能等情况,因为这些因素也可能与偶发室性早搏的发生有关。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通过血液检查甲状腺功能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这一情况。
五、处理原则
1.无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果患者没有基础心脏疾病,且偶发室性早搏没有引起明显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避免过度疲劳,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例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身体的整体状况,可能会使偶发室性早搏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合并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即使是偶发室性早搏,也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要密切监测室性早搏的情况。如果室性早搏有增多趋势或出现相关症状加重等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其获益与风险。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合并偶发室性早搏,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若室性早搏引起患者明显不适,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心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3.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出现偶发室性早搏时,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一般来说,儿童的偶发室性早搏很多可能是功能性的,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有关。要注意让儿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兴奋和疲劳。如果是由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引起的偶发室性早搏,则需要针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偶发室性早搏时,要考虑其多伴有基础疾病的特点。比如,老年人常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在处理时,要综合评估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考虑药物治疗偶发室性早搏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要鼓励老年人保持规律的生活,适度运动,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散步等温和的运动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