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早搏是什么意思
心早搏即心脏提前发生的异位搏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按发作频率分偶发和频发早搏。其病因有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理因素(心脏疾病、其他系统疾病)。诊断靠症状表现、心电图及其他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注意)、针对病因治疗、药物治疗,药物使用遵循证医学原则。
一、分类
1.按起源部位分类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较为常见。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波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其后的QRS波群一般正常。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其前或后可能有逆行的P波。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早搏类型,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的P波。
2.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早搏:每分钟发作次数少于5次。偶发早搏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表现为心悸、心脏“停跳感”等,一般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很多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偶发早搏。
频发早搏:每分钟发作次数大于5次。频发早搏可能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等,长期频发早搏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等,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等情况。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1.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出现早搏,但相对成年人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发生早搏的概率会有所增加。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状态下发生早搏的概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诱发早搏;大量吸烟、酗酒会刺激心脏,增加早搏发生的风险;过量饮用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也可能导致心脏兴奋性增高,引发早搏。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每天饮用超过4杯咖啡的人群,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用或少量饮用咖啡的人群。
2.病理因素
心脏疾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出现早搏;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常伴有早搏;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脏瓣膜时,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早搏。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会出现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加快,容易出现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发早搏。
三、诊断方法
1.症状表现: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心悸、胸闷、头晕、心跳暂停感等。但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早搏。
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早搏最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房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发作频率等。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监测早搏的发生情况,有助于评估早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指导治疗。
3.其他检查:对于怀疑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导致早搏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做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做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偶发早搏且无明显症状的健康人,主要是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等。例如,建议患者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熬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出现早搏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让孩子保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过度紧张,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早搏发作频率是否增加、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等。老年人出现早搏时,要更加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因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处理早搏问题,同时要注意药物治疗时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2.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早搏是由基础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或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
3.药物治疗:对于频发早搏且有明显症状或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早搏的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胺碘酮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患者不能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