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
围绝经期综合征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月经紊乱(多见于45-55岁女性,表现为周期、经量改变)、血管舒缩症状(潮热、盗汗,与雌激素下降致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等有关)、精神神经症状(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与激素变化影响神经递质等有关)、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阴道干涩、尿频尿急,与雌激素水平降低致黏膜萎缩等有关)、骨骼肌肉症状(骨质疏松、关节疼痛,与雌激素下降致骨量丢失、关节周围组织代谢改变等有关)、心血管系统症状(血压波动、心悸,与雌激素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减弱、影响心脏神经调节等有关)
一、月经紊乱
1.表现形式: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月经紊乱较为常见,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比如原本28-30天的周期,逐渐延长至35天以上,甚至数月不来月经;也可出现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还可能出现月经量的改变,有的患者月经量逐渐减少,有的则月经量增多,甚至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分泌失衡,影响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所致。对于有长期月经不规律病史的女性,更应警惕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可能。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45-55岁的女性,这是女性生理上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阶段,卵巢功能自然衰退是主要原因。年轻女性若有卵巢手术等病史导致卵巢功能提前衰退,也可能出现类似月经紊乱表现。
二、血管舒缩症状
1.潮热:典型表现为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轻者每日发作数次,重者十余次或更多,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其发生机制主要与雌激素下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潮热症状。
2.盗汗:部分患者在潮热发作时可伴有盗汗,即睡眠中出汗,严重者可湿透睡衣,影响睡眠质量。这同样与雌激素水平波动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年龄较大、有围绝经期综合征家族史的女性相对更易出现盗汗症状。
三、精神神经症状
1.情绪波动:患者常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例如,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或者突然陷入沮丧、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自拔。这与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影响神经递质有关,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会影响情绪调节。有长期精神压力大、性格较为敏感的女性在围绝经期更易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
2.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力下降较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影响了大脑的神经功能和代谢,导致记忆力相关的脑区功能受到影响。对于从事需要良好记忆力工作的女性,如教师、设计师等,围绝经期出现记忆力减退可能会对工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1.阴道干涩: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弹性减退,分泌物减少,患者会感觉阴道干涩,性生活时可能出现疼痛不适。这种情况在有长期性生活史、年龄较大的女性中更为常见,会影响夫妻生活质量。
2.尿频、尿急:雌激素缺乏导致泌尿生殖道黏膜萎缩,尿道黏膜变薄,括约肌松弛,容易出现尿频、尿急症状,甚至可能发生尿失禁。有多次分娩史、盆底肌肉松弛的女性在围绝经期更易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的这些症状,需要注意盆底肌的锻炼等相关保健措施。
五、骨骼肌肉症状
1.骨质疏松: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加速,易发生骨质疏松。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严重者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畸形,甚至容易发生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绝经后5-10年内骨量丢失速度加快,老年女性更易受骨质疏松影响,有家族骨质疏松病史的女性在围绝经期更应重视骨骼健康。
2.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多累及膝关节、肩关节等大关节,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这与雌激素缺乏导致关节周围组织代谢改变、骨质疏松累及关节等因素有关,肥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在围绝经期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六、心血管系统症状
1.血压波动:围绝经期女性易出现血压波动,表现为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较为明显。这与雌激素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减弱有关,雌激素缺乏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有高血压家族史、本身存在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女性在围绝经期血压波动可能更为显著,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心悸:患者可能会感觉心慌、心悸,自觉心跳加快、心律不齐等。这是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影响了心脏的神经调节和心肌代谢,导致心脏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对于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的女性,围绝经期出现心悸症状需要更加谨慎,及时就医评估心脏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