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神经官能症痛的区别
心绞痛与神经官能症痛在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心绞痛性质多为压榨性等,诱因常为体力劳动等,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等,伴心悸等,心电图等有相应改变,治疗改善供血等;神经官能症痛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诱因与精神因素密切,伴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各项器质性检查多正常,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调节神经药物
一、疼痛特点
1.心绞痛:
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伴有烧灼感,患者常感觉难以准确用语言形容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例如有研究表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疼痛性质具有上述典型特征,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统计发现,约70%-80%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表现为压榨性闷痛等类似特点。
诱因: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发,在诱因去除后,疼痛可逐渐缓解。比如在进行快走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时可能诱发,停止活动后休息片刻疼痛会减轻。
部位:主要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下颌部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放射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男性患者放射至左上肢较为常见,女性患者可能更多放射至颈部、咽部等,但总体都符合上述放射范围特点。
2.神经官能症痛:
性质: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与实际的躯体病变不成比例。例如有的患者描述为胸部像被针刺一样的疼痛,但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秒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诱因:往往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如焦虑、紧张、情绪激动、压力过大等情况下容易发作,而在休息、放松时疼痛可能减轻或缓解。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更容易因精神因素诱发神经官能症痛。
部位:疼痛部位广泛且不固定,可累及胸部、心前区、背部、腹部等多个部位,比如可能在胸部某个区域游走性疼痛,今天在这个位置,明天又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二、伴随症状
1.心绞痛:
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冷汗、面色苍白,甚至发生晕厥等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这些伴随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严重。例如患有冠心病多年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除了典型疼痛外,心悸、气短症状会更加突出,且更容易出现冷汗等表现。
2.神经官能症痛:
常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多梦、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同年龄的人群伴随症状可能有所不同,青少年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而中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加重。比如一位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中年女性,在出现神经官能症痛时,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失眠和焦虑情绪,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三、相关检查结果
1.心绞痛:
心电图: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过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发作时的心肌缺血改变。例如在运动负荷试验下,部分心绞痛患者会出现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
心肌酶谱:一般情况下,心肌酶谱正常或仅有轻微升高,若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则提示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而不是单纯的心绞痛。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监测尤为重要。
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是诊断心绞痛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金标准。对于年龄较大、有长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2.神经官能症痛:
各项检查:一般各项器质性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结果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年龄较轻、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基础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时更应重点排查是否为神经官能症痛,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例如一位年轻女性,各项心脏相关检查均正常,但有长期的情绪紧张下的胸部疼痛等症状,就需要考虑神经官能症痛的可能,进一步通过心理评估等手段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差异
1.心绞痛:
治疗主要是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耗氧,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同时需要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高血脂患者要调节血脂等。对于符合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相应的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其具体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调整,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剂量和治疗方式,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
2.神经官能症痛:
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态。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给予一些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等,但主要还是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症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出现神经官能症痛,应优先采用非药物的心理调节方法,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情况和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帮助其缓解疼痛相关的精神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