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区别是什么
室上性早搏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心电图P波形态异于窦性P波、QRS波群正常,多数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治疗依情况用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或导管消融等;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心电图QRS波群宽大畸形、无相关P波,症状差异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尤其有基础病时可能是恶性心律失常先兆,治疗分有无基础病及情况选改善生活方式、药物等;儿童室上性早搏少与先天病等有关、治疗谨慎,室性早搏更少见与先天病等有关、需高度重视;老年室上性早搏常见与基础病有关、治疗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室性早搏多见与基础病相关、选药需谨慎权衡。
一、定义与起源部位
室上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早搏,其电生理起源部位在希氏束分支以上。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而室上性早搏是由心房内某一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脏提前搏动。
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室的早搏,其电生理起源部位在希氏束分支以下的心室肌。是由心室肌内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搏动。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室上性早搏:心电图上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如果有P波的话),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时限一般小于0.12秒。例如,房性早搏的P波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有差异,QRS波群正常;交界性早搏的P波可以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
室性早搏:心电图上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的P波。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三、临床表现特点
室上性早搏: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感觉心悸、心跳暂停感等。一般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尤其是偶发的室上性早搏。在年轻人群中,可能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量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因素诱发,这类人群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后早搏可能减少。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室上性早搏可能提示病情有一定变化,但相对室性早搏来说,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较低。
室性早搏:患者症状差异较大,有的可无明显症状,有的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室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频发的、多源的、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在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如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室性早搏可能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的先兆,需高度重视。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早搏,尤其是RonT现象(室性早搏的QRS波群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极易引发室速、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
四、治疗原则差异
室上性早搏:首先需评估患者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及早搏的频率等情况。对于偶发的、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室上性早搏,通常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避免熬夜、减少咖啡因摄入、减轻精神压力等。如果室上性早搏频繁发作,有明显症状,或患者合并有基础心脏疾病,则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普罗帕酮等。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室上性早搏,还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等有创治疗方法。
室性早搏:首先要明确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及导致室性早搏的病因。如果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症状不明显者通常无需药物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果症状明显,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而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治疗的重点是治疗基础心脏病,同时要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频发、有症状的室性早搏,可根据情况选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当室性早搏患者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疑似恶性心律失常时,可能需要紧急处理,如电复律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室上性早搏:儿童室上性早搏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出现室上性早搏时,需详细检查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同时要注意患儿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过度活动、精神紧张等情况。治疗上需谨慎,首先针对病因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等,对于偶发且无症状的室上性早搏,可能只需定期观察,避免使用过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易感性与成人不同。
儿童室性早搏:儿童室性早搏相对室上性早搏更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等有关。儿童出现室性早搏时,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的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室性早搏可能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大。首先要积极寻找病因,如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心脏结构异常,同时要注意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有无乏力、呼吸困难等表现。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必要时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老年室上性早搏:老年人室上性早搏较为常见,多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有关。老年人出现室上性早搏时,要综合评估基础疾病的情况。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室上性早搏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其对心率、血压的影响,因为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和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室上性早搏患者,治疗更倾向于在改善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早搏情况适当选择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老年室性早搏:老年室性早搏也较多见,常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相关。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储备差,室性早搏对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需关注。在治疗时,首先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如治疗冠心病、改善心力衰竭等。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导致心律失常加重的风险,需权衡药物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例如胺碘酮在老年患者中使用时,要注意其对甲状腺、肺等器官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