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怎么回事
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机制与心房重构及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危害包括增加脑卒中风险和影响心脏功能,治疗原则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不同人群房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女性、特殊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各有其需关注的治疗及注意要点。
一、房颤的定义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二、房颤的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心房重构有关。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电重构是指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有效不应期缩短,导致心房内折返形成;结构重构则是由于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等,进一步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另外,一些因素如心脏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状态,容易诱发房颤。
三、房颤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例如,当房颤发作时,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房颤引起的不适可能更为明显。
2.体征表现
心率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即脉率小于心率)。例如,医生在听诊时可发现心脏节律完全不规则,触摸脉搏时会感觉到脉搏跳动不整齐且次数少于心率。
四、房颤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典型的房颤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大多数房颤可被明确诊断。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其他检查
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估心房、心室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房血栓等并发症。例如,对于有房颤病史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这对于评估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还可以评估心脏瓣膜情况、心室大小等,因为心脏基础疾病是房颤的常见诱因。
五、房颤的危害
1.增加脑卒中风险
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就会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梗死,即脑卒中。有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人群的5倍左右;对于合并有瓣膜病的房颤患者,风险更高。例如,一位60岁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其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无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2.影响心脏功能
长期房颤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因为房颤时心室率过快或节律不规则,心脏不能有效地泵血,久而久之会引起心肌重构,使心脏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一些慢性房颤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加重、双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表现。
六、房颤的治疗原则
1.节律控制
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但药物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一些适合进行电复律的患者,可采用电除颤的方法恢复窦性心律。例如,对于新发的房颤且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小于48小时)的患者,可考虑电复律。
2.心室率控制
对于不适合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等,使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钟,轻度运动后心室率控制在100次/分钟左右,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3.抗凝治疗
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评估血栓栓塞风险,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例如,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评分1分的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而评分0分的患者一般不需要常规抗凝治疗,但需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七、不同人群房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
老年房颤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综合考虑各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同时,对于老年房颤患者,要注意定期评估心功能,因为其心功能减退的风险较高。
2.女性人群
女性房颤患者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围绝经期、妊娠期等)有不同特点。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房颤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妊娠期房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母亲和胎儿的情况。例如,妊娠期房颤的治疗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3.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减少饮酒量甚至戒酒,以降低房颤发生的可能性。另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增加房颤风险,这类人群应注意调节心态,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压力。
4.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房颤患者,在治疗房颤的同时,要兼顾冠心病的治疗,如使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等。对于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房颤患者,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从而有助于房颤的控制。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得到控制后,部分房颤患者的心律可能恢复正常或更容易控制心室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