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休克血压啊
休克血压是休克时出现的血压异常,收缩压低于90mmHg且脉压差小于20mmHg,其形成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功能障碍、血管扩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改变、意识改变、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尿量等,处理原则为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儿童休克血压表现及处理有特点和注意事项,老年人休克血压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休克血压的定义
休克血压是指在休克状态下出现的血压异常情况。通常是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当人体发生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等原因,导致血压下降至休克血压水平。例如,感染性休克时,病原体释放毒素等物质,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使得血液重新分布,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出现休克血压。
二、休克血压的形成机制
1.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失血失液:大量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或大量失液(如严重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会使血管内的血液容量急剧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量相应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以失血为例,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就可能出现休克血压,因为此时心脏无法维持足够的外周灌注压。
心功能障碍:某些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脏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进而引起血压降低。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大面积坏死,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容易出现休克血压。
血管扩张:感染、过敏等因素可导致血管扩张。感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增加,而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时,过敏原引起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至休克血压范围。
三、休克血压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改变:患者皮肤苍白、湿冷,这是因为休克时外周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布,皮肤灌注减少所致。比如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皮肤可能还会有花纹样改变,随着病情进展,皮肤湿冷程度加重。
意识改变:轻度休克时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这是因为脑组织轻度缺血缺氧引起的;中度休克时患者意识模糊;重度休克时患者昏迷。例如,创伤性休克患者如果失血量较大,很快会出现意识的进行性改变。
2.循环系统表现
脉搏细速:休克时心率加快,脉搏触摸时感觉细弱、快速。这是机体为了代偿血压下降而增加心率,但由于心输出量不足,脉搏表现为细速。
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是休克血压的典型表现。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血压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会出现血压的明显降低。
四、休克血压的诊断与监测
1.诊断依据
病史:有引起休克的相关病史,如外伤、感染、过敏、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史。例如,患者有车祸外伤史,同时出现血压降低、皮肤湿冷等表现,就要考虑创伤性休克导致休克血压的可能。
临床表现:具备休克血压的典型临床表现,如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皮肤苍白湿冷、意识改变等。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辅助诊断。例如,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失血性休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可降低。
2.监测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血压变化,了解血压下降的程度和趋势。对于休克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血压,一般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心率监测:监测心率变化,休克时心率通常加快,通过心率监测可以了解心脏的代偿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例如,心率持续增快且难以通过补液等措施纠正,提示病情可能在恶化。
尿量监测: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休克时尿量减少,一般尿量小于0.5ml/(kg·h)提示肾灌注不足。通过监测尿量可以评估休克的治疗效果,如尿量逐渐增加,提示组织灌注改善。
五、休克血压的处理原则
1.去除病因
止血: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外伤出血时进行压迫止血、手术止血等。例如,大血管破裂出血,需立即进行手术缝合止血,以减少血液丢失,纠正休克血压。
控制感染:感染性休克患者要积极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重症肺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要选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清除感染病灶,从源头上控制病情发展,改善休克血压。
抗过敏:过敏性休克患者要迅速脱离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等,缓解过敏症状,改善血管通透性,提升血压。
2.补充血容量
晶体液:首先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快速补充细胞外液,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一般先快速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如在失血性休克时,可快速输入1000-2000ml的晶体液进行扩容。
胶体液:在晶体液补充后,如果血压仍未纠正,可考虑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进一步扩容。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如果血压仍低,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通过收缩血管,提升血压,改善组织灌注。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要谨慎,需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六、特殊人群休克血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休克血压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休克时,早期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皮肤花纹、尿量减少等表现,而且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休克进展可能更迅速。例如,小儿感染性休克时,血压下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且病情变化快。
注意事项:对于儿童休克血压患者,在处理时要更加注重补液的速度和量的控制,因为儿童的血管容量相对较小,过快过多补液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休克血压时,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代偿能力减弱,休克时血压下降可能更为隐匿,而且恢复相对困难。例如,老年人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休克,由于老年人的心功能储备差,休克血压纠正较为困难。
注意事项:老年人休克血压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或影响血压调节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如心功能、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的重要脏器功能本身就可能存在减退,休克时更容易出现脏器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并且,要缓慢调整补液速度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