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室上性早搏
室上性早搏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过早搏动,是常见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包括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异常,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有心悸、胸闷等,心电图有特定特点,常见病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无症状及有症状或伴基础病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生机制
1.心房异位起搏点异常:心房内存在一些具有自律性的细胞,当这些细胞的自律性增高时,就可能在不应期之外提前发放冲动,从而引发室上性早搏。例如,一些生理性因素(如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可能导致心房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改变,进而诱发室上性早搏;一些病理性因素,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影响心房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使得心房异位起搏点异常放电,引起室上性早搏。
2.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异常:房室交界区也存在具有自律性的细胞,当房室交界区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时,同样可能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室上性早搏的发生。其诱因与心房异位起搏点异常类似,生理性因素和一些心脏疾病都可能影响房室交界区的电生理状态,引发异位起搏点的异常放电。
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心悸,也就是自己能感觉到心脏突然跳动一下,然后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有些患者可能会有胸闷、胸部不适等感觉。一般来说,室上性早搏本身引起的症状轻重不一,与早搏的频率以及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等因素有关。如果早搏频率较低,可能症状不明显;如果早搏频率较高,患者可能会感觉心慌、气短等症状较为明显。
2.体征表现: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发现心脏有提前搏动的情况,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比如听诊时会听到“心跳提前出现,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顿”这样的表现。
心电图特点
1.P波特点: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所不同。如果是起源于心房的室上性早搏,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比可能有变异;如果是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室上性早搏,P波可能重叠于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中,导致P波形态不易辨认。
2.QRS波群特点: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通常与窦性心律的QRS波群形态相同,但如果存在室内差异性传导等情况,QRS波群可能会增宽、畸形。
3.代偿间歇: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也就是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室上性早搏,一般来说,年轻人出现室上性早搏可能更多与生理性因素相关,比如年轻女性在月经周期、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出现室上性早搏。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老年人也可能因为生理性因素出现室上性早搏。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大量吸烟、过量饮酒、饮用咖啡或浓茶等都可能诱发室上性早搏。例如,长期熬夜工作的人,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心脏的负担加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早搏;经常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对心脏的电活动产生影响,增加室上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2.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室上性早搏的发生;心肌病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其中室上性早搏较为常见;心肌炎患者在心肌炎症修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室上性早搏。此外,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也可能伴有室上性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从而导致室上性早搏。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其中包括室上性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也可能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引发室上性早搏。
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上性早搏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记录,可以发现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以及相应的QRS波群等特征性表现,从而明确室上性早搏的诊断。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律失常情况,对于评估室上性早搏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以及与患者症状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2.其他检查:如果需要进一步明确室上性早搏的病因,可能还会进行一些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项目的检测,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导致室上性早搏的全身性疾病。
治疗原则
1.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发因素。比如建议患者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吸烟、饮酒、咖啡、浓茶的摄入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很多患者的室上性早搏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2.有明显症状或伴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果室上性早搏引起患者明显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或者患者伴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心脏疾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谨慎,因为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此外,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能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等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消融异常的起搏点来达到根治室上性早搏的目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室上性早搏时,需要特别注意。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由于儿童的心脏功能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活动等。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要严格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心脏有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出现室上性早搏时,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生理性因素在孕妇中较为常见,如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心脏负担加重等可能导致室上性早搏。在治疗上,首先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等。如果室上性早搏症状明显,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以及选择何种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室上性早搏时,往往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是否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并且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以综合管理室上性早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