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早搏是什么意思
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分房性和室性早搏,有生理性(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过量饮刺激性饮品等)和病理性(心脏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原因,临床表现有心悸、心跳暂停感等,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处理分生理性(去除诱因、调整生活方式)和病理性(治疗基础疾病、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早搏各有注意事项。
一、早搏的定义
早搏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发生的一次心跳。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依次传导引起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早搏时,心脏的某个部位(如心房、心室等)的心肌细胞提前发放电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搏动。
二、早搏的分类及特点
(一)按起源部位分类
1.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QRS波群一般正常。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可能有上升趋势,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咖啡等刺激可能增加房性早搏发生风险,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更易出现房性早搏。
2.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面无相关的P波。室性早搏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年轻人若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引发,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的患者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增高。
三、早搏的可能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过度疲劳: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可能导致心脏功能暂时失调,引发早搏。例如,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后可能出现生理性早搏,但一般休息后可缓解。
2.精神紧张: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精神过度紧张时,体内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刺激心脏,容易引起早搏。比如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可能因精神紧张出现早搏情况。
3.过量饮用刺激性饮品:大量饮用咖啡、浓茶、含有酒精的饮料等,其中的咖啡因、酒精等成分会刺激心脏,导致早搏发生。例如,一次性大量饮用浓咖啡后,可能短时间内出现早搏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正常的电活动,容易引发早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早搏的发生率较高。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早搏出现。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电生理,从而引发早搏。
2.其他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脏的代谢和跳动频率,容易导致早搏发生。临床检测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早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早搏。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早搏。
四、早搏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心悸:患者常感觉心脏跳动异常,有心跳加重、心慌的感觉,这是早搏最常见的症状。比如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患者都可能出现心悸症状,程度轻重不一。
2.心跳暂停感:早搏发生时,有时会感觉心脏有一次停跳的感觉,随后可能会有较强的心跳。例如室性早搏较明显时,患者可能会清晰感受到这种心跳暂停感。
(二)体征表现
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例如房性早搏时,听诊可闻及提前的心跳,而室性早搏时,提前出现的心跳力度可能较弱,且其后的间歇相对较长。
五、早搏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是诊断早搏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记录一段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房性、室性等)以及早搏的频率等情况。例如,能清晰看到提前出现的P波或宽大畸形的QRS波群等特征性表现。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偶发早搏,有助于评估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以及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等。比如对于偶尔出现早搏但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动态心电图能准确记录早搏情况。
(二)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等,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导致早搏的病理性因素。例如,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检测血钾、血钙等电解质水平可以了解是否有电解质紊乱情况。
2.心脏超声检查: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发现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冠心病等)导致的早搏。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肌的厚度、心脏的大小、瓣膜的情况等,从而辅助诊断早搏的病因。
六、早搏的处理原则
(一)生理性早搏的处理
1.去除诱因:对于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过量饮用刺激性饮品等引起的生理性早搏,首先要去除这些诱因。比如适当休息,缓解精神压力,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一般去除诱因后,早搏可能会自行消失。
2.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例如,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二)病理性早搏的处理
1.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早搏是由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或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首先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等方法;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等。当基础疾病得到控制后,早搏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2.药物治疗: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早搏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临床指南,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对于室性早搏,可能会根据情况选用美西律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由专业医生决定,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3.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导管射频消融术等。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早搏患者,通过导管到达心脏内特定部位,消除异常的电活动病灶,从而治疗早搏。但该治疗方法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医生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
七、特殊人群早搏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早搏
儿童早搏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剧烈运动后、精神紧张等,一般去除诱因后可缓解。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引起的早搏,需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家长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护理,注意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心悸、心跳暂停感等是否有改善,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
(二)老年早搏
老年人早搏较为常见,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于老年早搏患者,在处理时要更加谨慎。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另一方面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适当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定期进行体检,监测早搏情况和基础疾病的变化。
(三)妊娠期早搏
妊娠期女性出现早搏时需要特别注意。生理性因素如孕期精神紧张、激素变化等可能导致早搏,一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心情放松、保证充足睡眠等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需要谨慎处理,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妇产科医生和心内科医生共同评估,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