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房颤是指无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病的房颤,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等方式实现根治,但存在复发风险。
孤立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心房电活动紊乱、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等有关。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需遵医嘱使用),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导管消融术是目前治疗孤立性房颤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房颤起源点或维持房颤的关键部位进行消融,打断异常电传导,恢复心脏正常节律。研究表明,对于阵发性孤立性房颤,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较高,部分患者术后可不再发作房颤,实现临床治愈。
然而,对于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孤立性房颤,消融成功率相对降低,且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此外,患者的年龄、房颤发作频率、心房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即使经过治疗恢复窦性心律,患者仍需定期复查,监测心脏节律,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房颤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