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感染引发的病症,多发生在儿童及成人,发病机制是结核分枝杆菌被吞噬后繁殖致巨噬细胞破坏,经淋巴管达肺门淋巴结引发。临床表现症状轻且短暂,有低热等,胸内淋巴结结核有压迫症状。辅助检查胸部X线有相应表现,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但严重者可阴性。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等,需与肺炎等鉴别。治疗用抗结核药物,原则是早期等。预后大多良好,少数可发展为严重情况,儿童要加强营养休息,成人初次感染需规范治疗。
发病机制:当人体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结核分枝杆菌被吸入肺泡后,即被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遭受破坏,释放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再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可随巨噬细胞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原发综合征即由肺内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临床表现:症状多轻微而短暂,常见症状有低热、食欲缺乏、疲乏、盗汗等。部分患儿可表现为反复低热、咳嗽,也有少数起病较急,体温可高达39℃-40℃,但一般情况尚好,与发热不相称,持续2-3周后转为低热,并伴有结核中毒症状。还有部分患儿可无明显症状,仅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胸内淋巴结结核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分叉处可出现痉挛性咳嗽,压迫支气管使其部分阻塞时可引起肺气肿,完全阻塞时可导致肺不张,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嘶,压迫静脉可出现胸部静脉怒张。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原发综合征表现为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双极影;胸内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炎症型)或边缘清晰(结节型)。
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提示体内有结核感染。但对于严重的原发性肺结核患儿,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这是因为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等可作出诊断。需与肺炎、纵隔肿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肺炎患儿一般起病较急,高热、咳嗽等症状明显,抗菌治疗有效;纵隔肿瘤多无结核中毒症状,胸部CT等检查可协助鉴别。
治疗: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预后:原发性肺结核预后大多良好,原发灶一般在3-6个月内开始吸收,可在1-2年内吸收痊愈和钙化。但少数患儿可发展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情况,尤其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如艾滋病患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等,预后相对较差。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成人初次感染的情况,也需规范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或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