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常用药物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和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乙酰胆碱浓度兴奋肌肉,常用新斯的明;免疫抑制剂中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常用泼尼松但有不良反应需注意相关人群;硫唑嘌呤抑制淋巴细胞增殖,适用于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者,需监测血常规等;吗替麦考酚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用于其他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者,也需监测相关指标;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症状,常用于重症肌无力危象及不能耐受其他药物者,使用时需关注儿童、女性及特殊病史患者的情况。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从而增加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浓度,加强乙酰胆碱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发挥兴奋肌肉的作用。
常用药物
新斯的明,它能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无力症状,起效较快,但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
常用药物:如泼尼松,是治疗重症肌无力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大剂量泼尼松冲击疗法可在短期内缓解重症肌无力危象,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和代谢;女性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对月经周期等产生影响;有糖尿病病史或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使用时要更加谨慎,需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并发症。
硫唑嘌呤
作用机制:抑制嘌呤合成途径,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适用情况:适用于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的患者。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因为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硫唑嘌呤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并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和血液系统等情况;女性患者使用时需考虑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要调整用药剂量并加强监测。
吗替麦考酚酯
作用机制:抑制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阻断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
适用情况:可用于对其他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时同样需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风险增加、胃肠道反应等。儿童、女性以及有肝肾功能异常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都需要特别关注相应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监测措施。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作用机制
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免疫系统,如封闭Fc受体、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等,从而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
适用情况
常用于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以及一些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时要注意其剂量计算以及可能出现的过敏等不良反应;女性患者使用时需考虑自身的过敏史等情况;有严重感染或血栓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