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病机制
结核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在肺泡内巨噬细胞定植,激活细胞免疫反应形成结核结节,还可经淋巴-血行播散至全身器官,部分机体可进入潜伏感染状态,遇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潜伏结核菌可重新活跃引发病变,儿童因免疫系统等发育特点更易受结核菌影响及发生相关并发症。
一、结核菌的初次感染与侵入
1.结核菌的侵入途径:原发性肺结核多因小儿吸入带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或尘埃后感染,结核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常见的是通过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空气飞沫。例如,当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释放出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健康儿童吸入后就可能导致感染。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受到结核菌的侵袭。
2.初始定植部位:结核菌首先在肺泡内定植,主要定植于肺泡巨噬细胞内。因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空气中的结核菌容易到达此处,而肺泡巨噬细胞是人体肺部的免疫细胞之一,结核菌可以利用巨噬细胞的环境进行初步的生长繁殖。
二、免疫反应的启动
1.细胞免疫的激活:结核菌进入人体后,会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会摄取结核菌抗原,并将其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会分化为Th1细胞等,Th1细胞分泌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启动细胞免疫应答来对抗结核菌。例如,干扰素-γ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杀灭结核菌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程度不同,细胞免疫启动的速度和强度可能有所差异,年龄越小,免疫系统相对越不成熟,细胞免疫启动可能相对缓慢一些。
2.结核结节的形成:在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结核结节。结核结节是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以及外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这是机体对结核菌感染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通过形成结核结节来限制结核菌的扩散,但是如果免疫反应不能有效控制结核菌,结核结节可能会发生干酪样坏死等病理改变。
三、结核菌的播散与潜伏
1.淋巴-血行播散:在原发性肺结核的发展过程中,结核菌可能会通过淋巴系统和血行进行播散。部分结核菌可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也可通过血行播散到全身其他器官,如淋巴结、骨、脑、脑膜等部位,形成潜在的病灶。儿童时期由于血-脑屏障等发育尚不完善,结核菌更容易通过血行播散到脑膜等部位,引发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例如,婴幼儿时期如果发生结核菌血行播散到脑膜,就可能导致结核性脑膜炎,这是原发性肺结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儿童的健康危害较大。
2.潜伏感染的可能:部分被感染的机体可能进入潜伏感染状态,即结核菌在体内处于静止休眠状态,但机体的免疫机制能够抑制其活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如儿童因其他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菌可能会重新活跃,导致原发性肺结核的复发或者引起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比如,儿童患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时,就更容易使潜伏的结核菌重新活动,引发严重的结核相关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