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有特定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遵循抗结核及对症原则,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还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
一、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可出现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也可呈阵发性;伴有腹胀、腹泻,部分患者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育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以腹部膨隆等为突出表现;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增高;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对诊断有提示意义,但阴性也不能排除;腹水检查是重要诊断依据,腹水多为草黄色渗出液,比重一般超过1.018,蛋白质含量在30g/L以上,白细胞计数超过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腹水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有一定特异性。
3.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发现少量腹水、腹腔内增厚的腹膜、粘连形成的包块等;X线检查可能发现肠粘连等征象;CT检查对腹腔内病变的显示更清晰,有助于发现腹膜增厚、腹腔内包裹性积液等情况。
二、治疗原则
1.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
2.对症治疗: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有腹水的患者,可根据腹水情况考虑腹腔穿刺放腹水缓解症状,但需注意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结核性腹膜炎在治疗时抗结核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的理论基础来规范用药,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抗结核治疗可能对儿童的营养状况等产生一定影响,需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加强护理,提高老年人的依从性。
3.育龄女性患者:结核性腹膜炎可能影响生殖系统,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生育计划,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与生育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避孕措施等。
四、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因为肺结核患者是结核杆菌的主要传染源,减少结核菌的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对痰液进行消毒处理;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等。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如接种卡介苗等,但接种卡介苗主要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等有一定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