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的区别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由胆红素代谢特点致,足月儿和早产儿出现、高峰、消退时间有别,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由胆红素代谢异常致,出现早、程度重、进展快、持续久,常伴其他异常表现,处理原则不同,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基础疾病新生儿需特别关注。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胎儿在宫内时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被破坏,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其发生机制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炎综合征、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胆汁排泄障碍(如胆道闭锁、胆管囊肿等)。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一般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且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二、临床表现差异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外,新生儿吃奶、精神状态等无明显异常。
病理性黄疸: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外,可能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反应差、拒奶、哭声低弱、体温不升等,若为溶血性黄疸还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伴有陶土色大便等。
三、处理原则不同
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等方式,促进胆红素排泄,一般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如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对于溶血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等;对于胆道闭锁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较足月儿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消退时间更晚,因此对于早产儿出现黄疸时要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一旦达到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要及时干预,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更差,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变化更快,需要更加严密地观察黄疸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以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如患有感染性疾病、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等的新生儿,本身机体状态较差,胆红素代谢更容易出现异常,发生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大,且病情可能更复杂,在处理黄疸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