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脑梗死什么区别
脑梗和脑梗死是同一种疾病,其发病因脑部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及血管检查,治疗分超早期溶栓、改善循环、神经保护、康复等,预防要控基础病、健康生活、定期体检,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高危人群需加强预防检查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或软化。常见的血管阻塞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或者是血液中的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随血流移动阻塞脑血管。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引起脑梗死。
临床表现
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通常会有一些共同的表现,如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如果是大面积脑梗死,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以大脑中动脉闭塞为例,可能会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梗死早期可能表现为正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早期梗死灶的显示上,能更早发现病变。例如,在发病几小时内,MRI就可能发现脑梗死的病灶。
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脑部血管的血流情况,评估血管是否狭窄或闭塞。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等情况。
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如果在发病4.5-6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可以考虑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替普酶等,以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
改善脑循环:使用一些药物来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如丁苯酞等药物。
神经保护:应用神经保护剂来减轻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常用的有依达拉奉等药物。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对于有肢体无力的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运动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肢体功能。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脑部血管的检查等,早期发现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原则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自的特点。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影响,需要更加注重相关的预防措施。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应加强预防和定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