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19.正常吗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221μmol/L、早产儿不超257μmol/L,足月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早产儿需密切监测;病理性黄疸因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引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怀疑病理性黄疸要及时就医检查,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黄疸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不同人群黄疸需关注并采取相应监测处理措施。
一、生理性黄疸
1.发生情况及特点:新生儿出生后2-3天常出现生理性黄疸,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新生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胆红素产生相对较多而排泄较少。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且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其发生与新生儿自身胆红素代谢的生理特点相关,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升高,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出现黄疸。
2.对不同年龄段新生儿的影响及应对:对于足月儿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出。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相对更不成熟,发生生理性黄疸时需更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要注意保暖等护理措施,为早产儿提供良好的宫内外过渡环境,促进其各项生理功能的成熟,利于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二、病理性黄疸
1.常见原因及特点
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分娩过程中胎盘血管畸形、双胎输血等情况,使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过多,破坏后产生大量胆红素;血型不合溶血病,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加,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亲O型血,胎儿A型或B型血的情况,其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较重。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侵犯肝脏,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胆道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这种情况黄疸出现较早,进行性加重,大便可呈灰白色。
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影响肝脏功能和胆汁排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等,需在出生后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怀疑病理性黄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肝胆B超等,以明确病因。对于患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要注意预防感染的传播,对母亲进行相关病毒检测,患儿住院期间要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患儿,一旦确诊需尽早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因为该病预后与手术时机密切相关,延误手术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可逆损害。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护理,保持患儿皮肤、黏膜清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总之,黄疸是否正常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而病理性黄疸需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不同人群尤其是新生儿在黄疸相关情况中需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