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一般护理包含体位与环境护理;疼痛护理有非药物和药物止痛;呼吸功能护理包括呼吸训练与血氧监测;病情观察涵盖生命体征和骨折部位;饮食护理注重营养摄入;特殊人群中儿童要保呼吸道通畅、注意体位饮食及观察舒适度,老年人要防再受伤、加强呼吸与血氧监测、注意饮食防便秘等,从多方面保障患者康复。
一、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肋骨骨折患者应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有助于呼吸,减轻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小儿可能因胸廓柔韧性较好,体位选择需更谨慎,需避免压迫骨折部位加重损伤;成年人则主要以利于呼吸和减少疼痛为原则。性别方面无特殊差异,但女性乳房较大可能影响体位选择,需适当调整。有基础病史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应注重体位对呼吸功能的维护。
2.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40%~60%),有利于患者休息,促进康复。对于儿童,安静舒适的环境更利于其身心恢复,避免噪音刺激加重烦躁;老年患者对环境温度变化较敏感,需特别关注温度调节。
二、疼痛护理
1.非药物止痛:可采用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分散注意力,如引导患者听音乐、聊天等。对于不同年龄,小儿可通过轻柔安抚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成年人可根据其喜好选择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对疼痛更敏感,需加强心理疏导力度。有病史者,如焦虑症患者,疼痛护理时需考虑其基础病情,避免加重焦虑。
2.药物止痛: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需明确药物名称,但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儿童,应优先选择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止痛方式,非药物止痛为主,谨慎使用止痛药物;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影响等,用药时需密切观察。
三、呼吸功能护理
1.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儿童呼吸功能发育不完善,呼吸训练需循序渐进,由医护人员辅助进行;老年人呼吸肌力量减弱,呼吸训练要注意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性别差异不大,但女性在怀孕或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进行呼吸训练需特别注意。有呼吸系统病史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可改善其呼吸功能,但要在病情稳定期进行。
2.血氧监测: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若低于90%需及时处理。小儿血氧监测需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和部位;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监测部位选择要注意,避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
四、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体温变化需重点关注;老年人生命体征波动相对较大,需加强监测频率。
2.骨折部位观察:观察骨折部位有无肿胀、淤血加重,畸形等情况,儿童骨折愈合快,观察时要注意与正常情况对比;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后恢复慢,需长期观察骨折部位情况。
五、饮食护理
1.营养摄入: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骨折愈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充足营养以支持骨折修复和身体发育;老年人要注意营养均衡,预防营养不良影响康复。
六、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肋骨骨折后护理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小儿气道较窄,痰液易堵塞。在体位护理时要避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全面以满足生长需求,且儿童对疼痛耐受和表达与成人不同,需通过细致观察判断其舒适度。
2.老年人:老年人肋骨骨折后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护理时要防止再次受伤,搬动时需轻柔平稳。在呼吸功能护理方面,因老年人肺功能减退,更要加强呼吸训练和血氧监测,饮食上要注意易消化且富含营养,预防便秘,因为老年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加重骨折部位疼痛甚至导致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