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脑梗死该怎么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特异性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并发症防治和康复治疗。一般治疗需维持生命体征、吸氧;特异性治疗有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神经保护治疗用神经保护剂辅助;并发症防治要针对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采取措施;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差异。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
对于脑梗死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如果患者有发热情况,需明确发热原因,若是感染因素导致,要积极寻找感染灶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血压异常,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急性脑梗死时血压应谨慎调控,若收缩压大于220mmHg或舒张压大于120mmHg,可考虑适度降压;若血压不是很高但存在颅内压增高等情况,也需谨慎处理。对于呼吸功能,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吸氧等处理来维持合适的血氧饱和度。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生命体征监测上需同等重视,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可能相对不稳定,更要加强监测频率。有基础心肺疾病病史的患者,其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更加密切观察。
2.吸氧
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缺氧情况,吸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改善脑的氧供。一般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来调整吸氧流量,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98%之间。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吸氧时要注意氧浓度的调整,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等不良后果。
二、特异性治疗
1.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在4.5小时内的符合适应证的脑梗死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等。静脉溶栓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从而改善预后。但需要严格筛选患者,排除溶栓禁忌证,如近期有严重出血史、颅内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老年患者溶栓时要更加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女性患者在月经等特殊时期溶栓也需考虑相关风险。
2.血管内治疗
对于适合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如发病6小时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可进行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能够直接开通闭塞血管,比静脉溶栓可能有更好的再通效果,但同样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患者在血管内治疗的耐受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面临更多并发症风险等。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以使用一些神经保护剂来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例如依达拉奉等。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但神经保护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再通治疗等关键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时,需考虑药物代谢等个体差异情况。
四、并发症防治
1.肺炎
脑梗死患者由于意识障碍等原因容易发生肺炎。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必要时可考虑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老年患者、有长期卧床病史等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更高,需更加严格做好呼吸道护理措施。
2.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梗死患者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如被动肢体活动等,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需注意出血等并发症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活动能力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早期康复活动开展相对困难,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评估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五、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可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方式逐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康复则根据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康复的进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康复进程可能相对缓慢,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儿童脑梗死患者康复更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重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