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是什么病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有全身和腹部症状,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依据综合因素,需与肝硬化腹水、腹腔恶性肿瘤鉴别,治疗以抗结核化疗为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直接蔓延(如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至腹膜)或血行播散(如粟粒型结核通过血行播散累及腹膜)等途径感染腹膜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热较为常见,多为低热或中等热,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同时还可能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营养状况受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可能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2.腹部症状
腹痛:多数患者有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也可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下腹或全腹。
腹胀:可因腹水形成或肠功能紊乱等引起,患者自觉腹部膨隆。
腹水:少量腹水时症状不明显,中等及大量腹水时可出现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等。女性患者若同时有盆腔结核,可能因盆腔积液等情况影响。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有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变化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造血系统尚在发育中,血常规改变可能与成人不同。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不能区分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PPD试验可能出现假阴性。
腹水检查:腹水一般为渗出液,外观多呈草黄色,比重一般超过1.018,蛋白质含量在30g/L以上,白细胞计数超过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通过腹水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检查,若能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较低。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少量腹水,还能协助判断腹膜增厚、腹腔内包块等情况,对指导穿刺抽腹水有一定帮助。不同体型患者腹部B超表现可能因脂肪厚度等因素有差异。
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能发现钙化灶,胃肠钡餐检查可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肠梗阻等征象,对了解肠道病变情况有价值。老年人肠道功能可能减退,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性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膜增厚、腹腔内包裹性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对于复杂病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如既往有结核病史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若腹水检查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或腹膜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等典型结核病变可确诊。
2.鉴别诊断
肝硬化腹水:多有肝硬化病史,腹水为漏出液,肝功能多有异常,而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为渗出液,可通过腹水检查等鉴别。但肝硬化患者若合并结核性腹膜炎时需注意两者的鉴别。
腹腔恶性肿瘤:如腹膜转移癌等,腹腔恶性肿瘤患者多有原发肿瘤病史,腹水可呈血性,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腹膜活检等可协助鉴别。
五、治疗
主要是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治疗原则。对于有大量腹水、肠梗阻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腹腔穿刺放腹水缓解腹胀等症状,但需在正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进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结核性腹膜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遵循儿童用药的特殊要求,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等,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结核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并且老年人对腹水等症状的耐受能力较差,需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3.女性:女性患者若处于生育年龄,需考虑抗结核药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在治疗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生育相关问题,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月经等生殖系统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