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怎么区分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由胆红素代谢特点致,一般情况好;病理性由多种原因致,有早现、重、进展快、持续久等特点,相关检查可助区分,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有特殊要点,处理上生理性加强喂养,病理性依病因治疗,如光照、手术、抗感染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调整方案。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相对不足,从而出现黄疸。一般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病理性状态。其发生机制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多见于新生儿窒息、肝炎综合征等)、胆汁排泄障碍(多见于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黏稠综合征等);肠肝循环增加,如先天性肠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一般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且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二、临床表现差异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外,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新生儿精神状态好,吃奶、睡眠等正常。
病理性黄疸: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外,可能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反应差、拒奶、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病理性黄疸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胆红素脑病等,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发热、抽搐等。
三、相关检查及意义
血清胆红素测定:是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可以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程度。生理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病理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相应日龄、胎龄和出生体重下的正常范围。
血常规:对于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诊断有帮助,如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增高;同族免疫性溶血时可见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增多等。
血型检查:当考虑同族免疫性溶血导致的病理性黄疸时,需要进行血型检查,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
肝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对于肝细胞性黄疸等病理性黄疸有诊断价值,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
胆道超声检查:对于怀疑胆道闭锁等胆汁排泄障碍导致的病理性黄疸,胆道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特殊人群的区分要点
早产儿: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晚,消退时间更迟,且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程度可能更重。所以对于早产儿,需要更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其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更不完善,生理性黄疸的判断标准与足月儿不同,且发生病理性黄疸时病情变化更快,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和处理。
有溶血病史或家族史的新生儿:这类新生儿发生同族免疫性溶血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在出生后需要更早监测黄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五、处理原则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加强喂养,促进胎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对于早产儿等特殊生理性黄疸情况,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保证热量摄入。
病理性黄疸:需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光照疗法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对于病因明确的病理性黄疸,如胆道闭锁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等。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在治疗病理性黄疸时需要更加谨慎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保障患儿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