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脑梗死有躯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语言沟通障碍、有感染风险、有废用综合征风险、焦虑/抑郁等护理诊断,相应护理措施包括针对躯体活动障碍的体位摆放与康复训练、吞咽障碍的吞咽功能评估与进食护理、语言沟通障碍的沟通方法与心理支持、感染预防的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废用综合征预防的肌肉关节护理以及个性化心理护理等,以针对不同护理诊断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一、脑梗死的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与脑梗死导致的肢体瘫痪或肌力下降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脑梗死部位等因素不同,表现出的肢体活动受限程度各异,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脑梗死面积较大,肢体活动障碍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与男性有别,恢复情况也会有差异,且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肢体功能恢复。
2.吞咽障碍:脑梗死累及吞咽中枢或相关神经时可出现,部分患者会有吞咽困难、呛咳等表现,这与脑梗死部位及范围相关,年龄较大患者发生误吸风险更高,因为其吞咽反射可能相对减弱。
3.语言沟通障碍:若脑梗死影响语言中枢,患者会出现失语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恢复语言功能的能力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恢复可能较慢,且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会影响语言功能恢复进程。
4.有感染的风险: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发生感染,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5.有废用综合征的风险:由于肢体活动障碍长期不活动,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废用综合征,不同年龄患者废用综合征出现时间和程度不同,儿童虽较少患脑梗死,但若发生,废用综合征出现可能与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恢复能力相关,不过儿童脑梗死相对罕见。
6.焦虑/抑郁:患者因疾病导致身体功能障碍等,易出现情绪问题,不同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出现抑郁情绪,年龄较大患者面对疾病带来的生活改变,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更明显,有不良生活方式患者可能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
二、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1.躯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体位摆放:根据患者病情,早期为患者摆放良肢位,如仰卧位时,头部垫枕头,患侧肩部垫高,上肢伸展、手指张开,下肢膝关节稍屈曲;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肢屈曲等,不同年龄患者需注意体位摆放的舒适度和正确性,儿童脑梗死患者更要轻柔操作。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如活动患者肢体的各个关节,每日数次,每次多个关节,每个关节活动数遍;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如坐起、站立、行走等训练,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老年患者康复训练速度宜慢,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2.吞咽障碍的护理
评估吞咽功能: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等方法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如轻度吞咽障碍可进食半流质饮食,重度吞咽障碍需鼻饲饮食。
进食护理:对于能进食患者,进食时取半坐卧位或坐位,速度要慢,提醒患者充分咀嚼后再吞咽;对于鼻饲患者,严格遵守鼻饲操作规范,保证鼻饲液的温度、速度、量适宜,鼻饲前后用温水冲洗胃管,防止堵塞。
3.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沟通方法:与患者沟通时要有耐心,采用简单、清晰的语言,通过手势、图片等辅助沟通,根据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引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如从简单发音开始,再到单词、短句等。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情绪,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需求,增强其康复信心,对于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
4.感染预防护理
肺部感染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深呼吸,指导患者有效咳嗽;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日通风数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严格执行气道护理操作,保持气道湿化等。
泌尿系统感染预防: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袋,尿管护理要规范,保证尿液引流通畅,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5.废用综合征预防护理
肌肉关节护理:除了上述躯体活动障碍护理中的康复训练外,还可进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关节进行适当的被动和主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按摩力度和关节活动幅度,避免过度操作。
6.心理护理
个性化关怀: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如对于年轻患者,可讲解疾病恢复的成功案例,增强其康复信心;对于老年患者,要多给予陪伴和安慰,让其感受到关心,有不良生活方式患者要引导其认识到改变生活方式对康复的重要性,帮助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