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什么病
黄疸是血清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等发黄的症状体征,分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三类,各有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治疗。
一、黄疸的定义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总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时,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当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可观察到皮肤、巩膜黄染,称为显性黄疸。
二、黄疸的分类及病因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发溶血性黄疸。比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像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蛇毒、毒蕈中毒等。
2.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同时,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二)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2.机制:肝细胞的损伤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部分仍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泄,另一部分则由于肿胀的肝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压迫毛细胆管和胆小管,或因胆栓的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循环中,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增加而出现黄疸。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1.病因: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肝内性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前者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后者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睾酮、避孕药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肝外性胆汁淤积可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
2.机制: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终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此外,肝内胆汁淤积有些并非由机械因素引起,而是由于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三、黄疸的临床表现
(一)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
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二)不同病因黄疸的伴随表现
1.溶血性黄疸: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2.肝细胞性黄疸:可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有肝区疼痛,肝、脾可肿大。
3.胆汁淤积性黄疸: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四、黄疸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黄疸出现的时间及起病情况,是急骤起病还是缓慢起病;有无传染病接触史、服药史、输血史、家族史等;黄疸的发展情况,是进行性加重还是波动性;有无腹痛、发热、消瘦等伴随症状。
(二)体格检查
注意皮肤、巩膜黄染的程度和色泽,有无肝脾肿大、胆囊肿大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计算两者的比值,有助于鉴别黄疸的类型。如总胆红素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两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2.尿胆红素、尿胆原测定: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明显增加;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轻度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3.肝功能检查: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碱性磷酸酶及血清胆红素增高;溶血性黄疸时,血清乳酸脱氢酶常增高。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简便易行,可了解肝脏、胆囊、胆道、胰腺等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肿瘤、肝脾肿大等病变。
2.CT、MRI:对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等有重要价值。
五、黄疸的治疗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溶血性黄疸:积极治疗引起溶血的原发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新生儿溶血可根据病情采取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
2.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是针对肝炎等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疗;肝硬化则进行抗纤维化等综合治疗。
3.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如由药物引起,应停用相关药物;肝外胆汁淤积如由胆管结石引起,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取石解除梗阻。
(二)对症支持治疗
适当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等。对于皮肤瘙痒者,可使用止痒药物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