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病
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的脑血管疾病,发病与血管因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成分因素(高凝状态)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和神经系统体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病史采集,治疗原则为改善脑循环等,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一、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含义
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基底节区是大脑内部的一组重要神经结构区域,双侧基底节区发生脑梗死意味着双侧该区域的脑组织出现了缺血性损伤。而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脑深部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直径一般在215毫米。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是引发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促使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进而造成相应脑组织的缺血梗死。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血管本身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更易引发脑梗死相关病变,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相关的脑梗死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无论男女,都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基底节区的小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影响下,血流受阻,容易发生梗死。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增加血管狭窄和闭塞的可能性。
2.血液成分因素
高凝状态:某些情况下,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卧床等,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脑部小血管,引发腔隙性脑梗死及双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血液流速减慢,血液凝固性相对升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不适,而中青年患者可能头痛、头晕症状相对更明显。
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如果累及双侧基底节区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可能导致双侧肢体不同程度的无力或麻木。比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轻度无力,持物不稳,或者双侧肢体麻木感,感觉双脚踩在棉花上的异样感觉。
2.神经系统体征
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在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可发现相应体征。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其临床表现可能因为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可能使肢体麻木等症状更易被忽视或表现不典型。
四、诊断相关要点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影。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在2448小时后才能较清晰显示病灶,但对于初步筛查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头颅CT表现可能因为脑组织的生理变化略有不同,老年人脑组织萎缩等情况可能对病灶的显示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对疾病的诊断。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细节情况,如病灶的大小、部位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脑梗死表现,头颅MRI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2.病史采集
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史,以及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史。例如,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的患者,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相对增加,因为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
五、治疗与预防相关方面
1.治疗原则
主要是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目前有一些药物可用于改善脑供血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但具体的降压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等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整体情况制定。
2.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血压控制目标,如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高脂血症患者要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戒烟;限制饮酒量,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等,增加脑梗死风险。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功能。对于老年人,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发生意外。特殊人群如患有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