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疸偏高
黄疸偏高是血清胆红素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因肝脏代谢等功能未成熟,成人可因饮酒、运动等;病理性有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等原因。相关检查有血液、影像及其他检查,处理原则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当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正常范围上限时,就称为黄疸偏高。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一般为1.7~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约0~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约1.7~13.68μmol/L,若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但小于34.2μmol/L时,临床上可表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则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生理性黄疸偏高情况
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7~14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膜上Y、Z蛋白含量低,摄取胆红素能力不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低且含量不足,结合胆红素能力差,以及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导致。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
成人:部分健康人在长期饮酒、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胆红素暂时升高,一般通过休息、调整生活方式后可恢复正常。这是因为酒精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运动后身体代谢改变可能短时间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病理性黄疸偏高情况
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从而引起黄疸偏高。新生儿溶血病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使胆红素生成增加。例如,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在我国发生率较高,可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偏高的情况。
肝细胞性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一方面,肝细胞受损,摄取胆红素能力下降,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另一方面,受损的肝细胞肿胀,压迫胆小管,使胆汁排泄受阻,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升高,从而出现黄疸偏高,患者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
阻塞性黄疸: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胆管炎等疾病可引起胆道梗阻。例如胆道结石堵塞胆管,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结合胆红素升高,患者黄疸颜色较深,呈暗黄色或黄绿色,同时伴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表现,这是因为胆汁排出受阻,肠道内缺乏胆汁,导致大便中粪胆原减少,大便颜色变浅。
黄疸偏高的相关检查及意义
血液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可以明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类型。如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阻塞性黄疸;两者均升高则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血常规:溶血性黄疸时,血常规可显示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肝细胞性黄疸时,血常规可能有白细胞、血小板等异常,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等情况;阻塞性黄疸时,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合并感染时可有白细胞升高。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细胞性黄疸时,ALT、AST等肝细胞酶明显升高;阻塞性黄疸时,ALP、GGT等胆道酶显著升高;溶血性黄疸时,肝功能指标一般基本正常或轻度异常。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胆囊、胆道、胰腺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及结构,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肿瘤、肝硬化等病变。例如,能清晰显示胆道结石的位置、大小,胆道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情况等。
CT或MRI检查:对于肝脏、胆道系统的病变诊断价值更高,能更精确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如CT可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MRI对胆道系统的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诊断胆道肿瘤、胆管炎等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其他检查
尿常规: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溶血性黄疸时,尿胆原明显增加。
肝穿刺活检: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肝脏疾病,肝穿刺活检可以明确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诊断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如鉴别病毒性肝炎的类型等,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黄疸偏高的处理原则
针对生理性黄疸偏高的处理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对于早产儿或黄疸较重的新生儿,可采用光照疗法,即让新生儿暴露于蓝光下,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
成人生理性黄疸偏高:去除诱因即可,如停止饮酒、适当休息后,胆红素水平多可恢复正常。
针对病理性黄疸偏高的处理
溶血性黄疸: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可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细胞计数、胆红素水平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是治疗原发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保肝等综合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需进行抗纤维化、对症支持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影像学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阻塞性黄疸: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胆道结石引起的阻塞可通过手术取石;胆道肿瘤引起的阻塞可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切除、放置胆道支架等治疗方法。在治疗前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黄疸偏高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
早产儿出现黄疸偏高时需更加密切监测,因为早产儿的肝脏功能更不成熟,黄疸更容易加重且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要严格按照光照疗法的要求进行操作,保证光照的强度和时间等符合标准,同时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等部位。
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偏高,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型鉴定、Coombs试验等,明确诊断后尽早进行干预,降低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黄疸偏高时,往往病情较为复杂,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黄疸偏高的同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老年人肝细胞性黄疸多由肝硬化、慢性肝炎等引起,在使用保肝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
对于阻塞性黄疸的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决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黄疸偏高需谨慎对待,因为一些肝脏疾病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例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会导致孕妇出现黄疸偏高,同时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等严重并发症。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胆红素水平、胎儿的宫内情况等,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时,需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