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体积缩小、脑细胞数量减少的一种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因素引发的病理状态。
脑萎缩可通过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到,表现为脑组织容积减小、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其成因复杂,生理性脑萎缩与年龄增长相关,随年龄增加,脑细胞自然凋亡,脑组织逐渐萎缩,通常进展缓慢,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轻度认知功能减退。病理性脑萎缩则由疾病引发,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脑外伤、脑炎、长期喝酒等,这类萎缩进展较快,且常伴随相应症状,如记忆力明显下降、语言障碍、肢体活动不协调、性格改变等。
脑萎缩的严重程度与症状并非绝对相关,部分人影像学显示脑萎缩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而有些人则因关键脑区受累,即使轻度萎缩也可能出现明显认知或运动功能异常。目前尚无逆转脑萎缩的方法,治疗多以控制基础疾病、延缓进展、改善症状为主,如针对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治疗,针对认知障碍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等。早期识别病理性因素并干预,对维持患者生活质量较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