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传染途径包括经消化道传播(摄入含菌食物或水、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血行播散(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病灶通过血液循环致肠道感染)、直接蔓延(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侵犯肠道)。
1.经消化道传播
摄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食物或水: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例如,肺结核患者如果吞咽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可能会将结核分枝杆菌带入消化道,进而引起肠结核。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饮用水源未得到有效净化的地区,这种传播方式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可能会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后不注意手部清洁就进食等,增加了经消化道摄入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会;而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经常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的人群,也存在一定风险。
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排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会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若结核分枝杆菌进入消化道则可能引发肠结核。例如,家庭中有开放性肺结核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密切接触的家人,尤其是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因密切接触开放性肺结核患者而感染并进而引发肠结核。
2.血行播散: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肠道。例如,体内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如肺结核、骨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引起肠结核。这种传播方式在身体其他部位有较为活跃的结核病灶时更容易发生。对于患有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且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患有严重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血行播散导致肠结核的风险相对增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都不利于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清除,从而使结核分枝杆菌更易通过血行播散至肠道引发肠结核。
3.直接蔓延:腹腔内的结核病灶,如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盆腔结核等,可直接蔓延至肠道引起肠结核。例如,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直接侵犯肠道,导致肠结核的发生。这种情况在腹腔内存在结核病灶且病灶与肠道关系密切时容易发生。对于本身有腹腔内结核病灶的人群,如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肠道是否出现相关病变,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肠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