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黄疸的中药有哪些
茵陈含绿原酸等成分,具利胆作用,可治各种黄疸,孕妇及新生儿用需谨慎;栀子含京尼平苷等,能清热利湿等,可治湿热黄疸,脾胃虚寒者及儿童用需注意;大黄含蒽醌苷类物质,有泻下去黄疸作用,实热型黄疸可用,孕妇禁用,老年人、儿童用需谨慎。
一、茵陈
1.作用机制:茵陈含有的绿原酸、咖啡酸等成分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汁中胆红素排泄,从而发挥去黄疸功效。多项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提取物可通过调节肝细胞功能,促进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加速胆红素的转化与排泄。
2.适用情况: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尤其是湿热型黄疸较为常用。对于新生儿黄疸,若属于湿热蕴结型,茵陈也有一定应用,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结合患儿具体病情合理使用,因为新生儿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谨慎评估。
3.特殊人群提示:孕妇使用茵陈需谨慎,因茵陈可能对子宫有一定影响;新生儿使用茵陈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剂量和疗程,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腹泻、皮疹等不适表现,因为新生儿对药物的耐受和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二、栀子
1.作用机制:栀子中的有效成分如京尼平苷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作用,能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减轻黄疸症状。研究发现,栀子提取物可通过影响胆红素代谢的多个环节,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适用情况:常用于湿热黄疸等病症。对于成人因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栀子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但需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在儿科领域,若儿童黄疸属湿热证型,也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适当应用栀子,但同样要注意剂量和安全性,避免对儿童稚嫩的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3.特殊人群提示:脾胃虚寒者慎用栀子,因为栀子性寒凉,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症状;儿童使用栀子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准确把握剂量,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过量使用可能会增加肝肾负担,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儿童的身体状况。
三、大黄
1.作用机制:大黄中的蒽醌苷类物质有泻下作用,能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从肠道排泄,从而起到去黄疸的作用。药理学研究显示,大黄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2.适用情况:对于实热型黄疸有一定疗效。成人黄疸属实热证时,大黄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但需注意其泻下作用可能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在儿科中,大黄一般不首选用于去黄疸,因为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不当易引起腹泻等问题,除非经过严格辨证且有明确的用药指征。
3.特殊人群提示:孕妇禁用大黄,因为大黄的泻下作用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老年人使用大黄时要谨慎,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使用大黄可能会加重腹泻等不适,需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儿童禁用或慎用大黄,必须使用时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控下,严格控制剂量,并关注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