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炎、烟雾病等。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病因,由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形成,高血压等是相关因素;脑动静脉畸形是病态脑血管团,畸形血管壁薄弱易破裂;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动脉损伤形成微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炎由感染或自身免疫病致血管壁受损破裂;烟雾病是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异常血管网破裂出血,不同病因有不同相关人群及特点。
一、动脉瘤破裂
1.发病机制: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病因的50%-85%。颅内动脉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动脉分叉处的内弹力板及中膜发育薄弱,在血流动力学的冲击下,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发生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瘤承受的压力增加,增加其破裂的风险。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通常40岁以上)的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2.相关因素:高血压是重要的相关因素,它会持续作用于动脉瘤壁,使动脉瘤承受的压力负荷增加,加速动脉瘤的发展和破裂。另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血管健康,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受损等,酗酒会引起血压波动等,这些都不利于动脉瘤的稳定。
二、动静脉畸形(AVM)
1.发病机制:脑动静脉畸形是一团发育异常的病态脑血管,由一支或几支动脉供血,经畸形血管团后由一支或几支静脉引流而形成,没有正常的毛细血管结构。畸形血管壁薄弱,在血流的冲击下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10%-20%。
2.相关因素:动静脉畸形的发生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能发病。对于有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无论是哪个年龄段,血管的异常结构都使其存在破裂出血的潜在风险。而且,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劳累等,可能会使血管承受的压力变化增加,诱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三、其他原因
1.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压使脑动脉血管壁受到损伤,逐渐形成微动脉瘤,微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高血压会不断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易于形成微动脉瘤并破裂。
2.脑血管炎:某些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脑血管炎,导致血管壁受损、脆弱,进而破裂出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例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或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脑血管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患病,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炎在女性中相对可能有一定的发病特点差异。
3.烟雾病:烟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大分支血管进行性狭窄或闭塞,颅底出现异常的小血管网。这些异常血管网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