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蓝光治疗方案
黄疸蓝光治疗利用特定波长蓝光使胆红素变水溶性异构体排出,设备选双面光疗箱等,操作要清洁皮肤、保护眼部等,适应证包括特定胆红素水平及溶血病等黄疸,禁忌证有直接胆红素增高及严重疾病等,治疗中需监测胆红素、皮肤和一般状况,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黄疸蓝光治疗的原理
黄疸蓝光治疗是利用一定波长的蓝光使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使其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蓝光主要作用于皮肤浅层组织,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研究表明,特定波长(425-475nm)的蓝光对胆红素的光异构化作用最为显著。
二、蓝光治疗设备及操作要点
1.设备选择:常用的蓝光治疗仪有单面光疗箱、双面光疗箱等。双面光疗箱能使患儿受光均匀,提高治疗效果。设备需确保光线强度稳定,一般要求光强度在160-320μW/cm2·nm范围内。
2.操作准备:治疗前需清洁患儿皮肤,去除油脂等影响光疗效果的物质。将患儿裸体置于光疗箱中,眼部需佩戴遮光眼罩保护,会阴部用尿布遮盖。调整光疗箱温度至28-32℃,相对湿度55%-65%。
三、蓝光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根据胎龄、日龄等因素确定,一般出生体重1500g者血清总胆红素>102μmol/L(6mg/dl),出生体重2000g者血清总胆红素>137μmol/L(8mg/dl)等情况可考虑蓝光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等引起的黄疸。
2.禁忌证:
直接胆红素增高的黄疸,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因为蓝光治疗对直接胆红素作用不明显。
伴有发热、感染等严重疾病的患儿需谨慎,需评估治疗风险与收益。
四、蓝光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1.胆红素监测:治疗过程中需定时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每12-24小时监测一次,根据胆红素下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胆红素下降不明显,需考虑是否调整光疗强度或寻找其他病因。
2.皮肤观察:观察患儿皮肤颜色变化,判断黄疸消退情况,同时注意有无皮疹等光疗相关皮肤反应。
3.一般状况监测:监测患儿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早产儿需尤其注意体温调节,因为其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光疗时可能出现体温波动。
五、特殊人群蓝光治疗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光疗时需更密切监测体温,因为其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要注意维持体温在36.5-37.5℃,可适当增加保暖措施,如使用远红外辐射台等。同时,早产儿视网膜发育未成熟,需严格保护眼部,确保遮光眼罩佩戴合适。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体重较轻,皮肤薄,光疗时要注意光疗设备与患儿皮肤的距离适中,避免过近导致皮肤灼伤,过远影响治疗效果。密切观察低体重儿的喂养情况,因为光疗可能影响其食欲等。
3.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黄疸患儿,光疗时要注意心功能的监测,因为光疗可能增加心脏负担。需在儿科医生的严密监护下进行蓝光治疗,根据患儿基础疾病的情况调整光疗方案。



